主页 > 观点直击 >

【封面评论】匹配中国制造2025智能物流能做些什么
时间:2020-02-20 18:47       来源:文 |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
当全世界在为中国电子商务崛起和其配套供应链及物流的发展而惊叹时,笔者却发现原来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中国制造业也正在迸发出强大的物流优化升级需求,或许这也将成为中国物流装备和服务业的新蓝海。

 


近两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爆发,社会上发出了不少互联网带动实体、回归线下的声音,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推动下,制造业加快了智能化进程。例如在部分行业的头部集团如美的、海尔、波司登等企业,都已经上线了自动化工厂。另一方面,智慧供应链概念的提出,也在不断推动企业在供应端的优化。

  • 制造业智能化需求体现

--硬件优化

制造业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硬件的优化,其中以自动化生产线为主,例如应用大量的装配机器人等,以保证产品生产质量和应对逐步攀高的人工成本。以美的工厂为例,在合肥工厂,美的已经实现了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其生产车间配置了数据采集系统和先进控制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90%以上。再例如开能健康,通过引入KUKA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实现了自动化升级。
 
仓储端硬件的升级也在同步进行。例如绝味食品为其新建的武汉工厂配套先进的自动化物流设备,提高了内部物流效率,降低了产品交付周期,同时人工节省达到了一倍以上。再例如此前报道的中翊日化,通过上线自动化仓储,满足了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



 --软件升级

第二个就是软件的智能化。一方面得益于“无纸化作业”的推行,企业引入各项管理系统成为了日常,也的确帮助企业更简便地管理全流程,并为各环节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建立了基础。另一方面,已经上线各类系统的企业,也在不断追求系统的智能化,希望能够借助系统力量为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当然,软件本身也越来越智能。在配合了终端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后,不少企业通过ERP、WMS、WCS等,了解了作业流程、设备的相关信息,针对每个环节的冗余和不足进行优化。例如通天晓为中翊日化提供的服务中,包含了WMS、TMS的服务,还能够帮助其对接硬件的WCS系统,在优化了整体物流效率的同时,也让中翊日化的整体物流更加流畅。



 
  • 原有不足带来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热潮带来的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也放大了中国制造业的不足,而这些不足也为不少帮助客户升级的企业带来了挑战。

--落后工艺导致升级困难
 
首先是工艺落后。作为一个年轻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尽管拥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仅仅局限于重工业领域和少数轻工业领域如国防军工、大型机械、汽车/船舶制造、纺织等行业的部分企业,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工艺落后,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在为这些企业服务时,首先需要帮助其改善工艺和流程,还需要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有专业人士表示,定制化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成本的追加,只有在标准化下形成的模块化和定制化才能够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项目改造的限制条件多且复杂
 
其次是项目改造的限制条件多且复杂。在中国制造业腾飞的同时,不少企业也为自身打造了全新的生产线和仓储硬件,其中不少属于平地起高楼,但是随着土地政策、价格的变动,不少企业更多地选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
 
这其中主要涉及的问题在以下几点。第一,厂房等硬件设施老旧,限制了先进装备的使用和效果。例如某知名服品牌的物流中心由传统车间改造而来,其层高限制了自动化立体库的高度优势;第二,不少企业需要服务方在方案落地同时实现不停产,且针对由于硬件设施的老化如地坪开裂等情况只能做有限修补,因此需要服务方提供更为妥善的解决方案和更强大的性能;第三,与原有设备的兼容性问题。不少企业的升级与改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个阶段和多个服务方来落地,因此对于服务方而言,能够兼容其他企业的数据端口并融合打通是非常重要的。

--未来期望和投资理念的局限

关于对未来发展期望的预测,由于商业节奏的加快,不少企业的未来规划正在缩短,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各种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制造企业对于各环节的优化和升级也变得更加慎重,因此对于相应解决方案的扩展性要求更高。


 
此外,不少企业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认知偏颇,将自动化和智能化混为一谈,过度追求自动化,导致投资过度,或者项目落地后与需求有出入。当然,随着企业逐渐冷静和理性,不少企业已经接受并开始实践适度自动化的理念。此外,不同地区的相关政策等原因,如限高等也带来了相应挑战。



  • 如何驶向蓝海
据统计,中国大陆GDP总额为90.03万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工业增加值为30.52万亿元,占GDP总量33.9%。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为26.48万亿元,约占GDP总额的29.41%,高居所有行业之首。
 
而从具体需求来看,除了原有的成品库改造需求外,不少用户企业的需求已经扩展到原料库、线边物流以及仓储与产线间的打通等。例如中翊日化要求通天晓软件为原料库的管理提供服务,或是开能健康将原料、半成品、成品、磨具等共同储存等等。对服务企业(包括设备商、软件商和物流服务商等企业)而言,如何抓住机遇?
 
--以软件定义硬件
 
由于产线物流与仓储物流的逻辑不同,大部分服务企业自然更加通晓仓储物流的逻辑,因此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了解用户企业的供应链模式,进而获得帮助其升级产线物流以及延伸的输送线等机会。有不少服务企业表示,在服务过程中,更需要软件的助力,尤其需要了解客户的供应链逻辑,采用合适的软件系统,然后以软件定义硬件,而非简单地硬件叠加。



--积极提升自我能力
 
针对项目原有条件复杂或限制诸多的情况,不少服务企业表示,一方面将会与用户沟通,以适当的投入做改善,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提升设备的适应能力。例如快仓智能最新推出的AGV产品,能够适应一定程度的地坪破损、凹陷,同时也能够适应砂石、泥泞等不同路况。又例如中翊日化在建造自动化立体库项目期间,由于建筑高度限制造成了空间的浪费,因此决定将地基改造,完美利用多余的仓储空间。而对于系统端口兼容的问题,可以通过与原有实施企业的积极沟通以及服务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解决。例如通天晓软件在为中翊日化提供服务时,不仅对接了原有的SOP系统,同时还需要承担原料库管理的构建以及自动化立体库的WCS端口对接。


 
--通晓客户需求
 
对于用户未来发展,服务企业自然是需要更多了解用户市场的变化,和用户一起探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此来制定具备可扩展性的解决方案。例如大福为开能健康打造的输送线系统,开能健康提出了未来可能订单增多的情况,因此采用了STV式输送线而非常见的滚筒输送线。对此相关人士表示,为了能够在未来产量增加后物料搬运的及时进行,可以通过仅增加STV设备来应对运输量的增加。
 
过去几年,中国智能物流对外的主要窗口集中在电子商务领域,然而随着电商物流的布局完成以及投资趋于饱和,制造业有望成为下一片中国智能物流装备企业的蓝海。
 

 

下一页
参与评论
资讯

更多>

风云人物

更多>

活动一览 国际考察团 论坛

更多>

物流中心案例

更多>

德马智能分拣技术护航卡宾服饰销量腾飞


扫描二维码
关注《现代物流》公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901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