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落地,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彻底搅动全球贸易格局。这场关税战中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通过转口贸易重构自身供应链,在寻求新路径的同时,正重新定义全球贸易秩序。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政策,这一举措打破了原有的全球贸易格局,跨境物流首当其冲。
美国海关数据显示,自关税新政实施后,中国发往美国的直邮包裹均需按货值全额缴纳关税,单票物流成本平均上涨40%~60%,低附加值商品利润率被压缩至5%以下。美国对中国的关税税率一度飙升,中国也迅速反制,跨境物流和转口贸易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双边关税水平大幅降低。其中,美国取消了共计91%的加征关税,并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90天。此前,美国一系列关税政策变动频繁,4月初宣布从美东时间5月2日起取消中国大陆与香港商品享有的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后又将小额包裹税率逐步提升至120%。5月13日,又将该类包裹的从价关税从120%降低至54%,同时保留每件小额邮递物品100美元的从量关税。
贸易追踪机构Vizion数据显示,中美互降关税之后,美国下单的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预订量飙升了近300%。此次关税调整给跨境电商带来一定利好,但商品出海成本依然较高,且小包清关流程更为繁杂。
01“对等关税”引发全球震荡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核心是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针对部分国家征收更高关税。4月9日,美国对华加征104%关税正式生效,引发全球股市动荡。对中国而言,大量出口企业成本骤增,产品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
在电子产业,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和出口国,关税上调后,美国进口商成本提高,产品在美国市场价格上涨、需求减少。许多电子企业订单量大幅下滑,生产计划被迫调整。以手机制造为例,中国国产手机在美国市场份额曾持续增长,但在关税冲击下,市场份额开始萎缩,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市场或调整供应链布局。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不仅针对中国,对其他贸易伙伴也采取了类似措施。欧盟成员国于4月9日投票通过首轮对美关税反制措施,自4月15日起对一系列美国产品征收高达25%关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表明立场,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全球贸易环境因美国这一单边霸凌行径变得愈发紧张,国际贸易秩序面临严峻挑战。
02做强国内大循环
面对美国的关税挑衅,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于4月9日发布公告,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有力回击美国不合理关税政策。包括加大对中国国内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推动消费升级等。通过加强中国市场建设,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政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下,不断提升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水平。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还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通过国内大循环的构建,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贸易冲击,实现可持续发展。
03跨境物流多维变局:挑战、机遇与突围之道
跨境物流:挑战与变革并存
特朗普自上台以来迅速缩减了美国的全球参与,质疑对乌克兰的支持,并对欧盟出口产品征收关税,这些举措加深了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安全裂痕。此外,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对日本经济造成多个层面重创。这些关税措施引来中国为首的多个国家进行反击,同时也促进了部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合作。5月6日,外交部宣布,经双方商定,中方和欧洲议会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
在此背景下,关税战对跨境物流的冲击显而易见。运费成本大幅上升,贸易量减少使物流企业为维持运营提高运费,中美航线集装箱运费持续攀升,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只能减少订单量或寻找替代方案。美国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以直邮模式为核心的 Temu、SHEIN等平台物流成本大幅攀升20%~30%,加重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负担。
央视新闻消息称,DHL自4月21日起,临时暂停向美国个人发送海关申报价值超过800美元的企业对消费者(B2C)货物。4月16日,中国香港邮政宣布暂停寄往美国内载货品的邮递服务,称“美方霸凌无理,滥施关税,香港邮政绝不会代收所谓关税”,凸显跨境物流通道受阻。

物流时效也受到巨大影响。海关查验严格,货物通关时间延长。电子产品、生鲜食品等需快速交付的商品因物流时效问题面临巨大损失,如水果等生鲜产品在运输途中可能因延误而变质,企业经济损失惨重。
为应对挑战,跨境物流企业开始寻求变革。一方面,促进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物流配送方案,提高物流效率。通过实时监控货物运输状态,提前预测问题并调整物流路线,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拓展多元化物流渠道,除传统海运、空运外,加大对中欧班列等新兴物流方式的投入。中欧班列在关税战期间,凭借稳定运输时效和相对较低成本,成为许多企业的新选择。
以深耕欧美市场的SHEIN跨境平台为例,与马士基、中远海运携手启动“专属班轮+内陆调度”计划,锁定价格与舱位资源,保障物流稳定性与成本优势。但该计划仅适合年发货量超1万立方米的大型流通商,众多中小物流企业及卖家在资源调配与运营成本等方面面临较大挑战,实际落地难度较高。

转口贸易:机遇与风险交织
面对政策困境,一些物流企业通过优化物流线路,寻找更经济、高效的运输路径。
在关税战背景下,转口贸易成为部分企业应对挑战的新选择。通过在第三国中转货物,利用第三国与美国的贸易协定或较低关税政策,降低贸易成本。例如,顺丰构建“墨西哥中转仓+北美干线”的物流网络,借助《美墨加协定》原产地规则,将半成品经墨西哥组装后,以“本土制造”名义进入美国,有效节省成本。
转口贸易并非一帆风顺。运输周期延长,货物在中转过程中面临 更多不确定性。从中国经东南亚中转到美国,运输时间相比直接出口大幅增加,对企业资金周转和货物交付时效提出更高要求。转口贸易存在合规风险,若操作不当,可能被美国认定为规避关税行为,面临更严厉的处罚。一些企业因不熟悉第三国相关政策和法规,在转口贸易过程中遭遇货物被扣、罚款等问题。
尽管存在风险,但转口贸易在关税战期间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一些第三国积极出台政策,吸引转口贸易业务,如设立自由贸易区、提供税收优惠等。这为企业开展转口贸易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京东物流将目光投向欧洲市场,加速扩建欧洲保税仓。通过德国汉堡枢纽辐射西欧市场,将中国商品经波兰清关后进入欧盟,再利用欧盟对美出口的10%基准税率,成功降低了综合成本。
关税重构供应链:苹果的全球化突围
在20世纪90年代,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以制成品为主,70%以上的商品在单一国家完成生产。但自2018年之后,中间品贸易崛起,超过70%的全球贸易呈现跨国生产、供应链高度复杂的态势。
当企业在转口贸易中摸索前行时,全球知名企业苹果公司则从供应链层面进行调整,以应对关税战带来的冲击。
苹果公司供应链遍布全球。目前,中国承担其大约70%的全球产能,而印度、越南、泰国等在内的其他地区则承担着剩余的产能。“对等关税”政策虽然对包括印度、越南等地可获得90天豁免,但据外媒报道,苹果供应链总监指出,货物到达美国每延迟一天,仓库就会损失800万美元。

面对关税战冲击,苹果公司迅速调整策略:一方面,加速产能迁移,将部分在华业务向越南、印度等国转移,利用当地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更有利的贸易政策,降低关税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已贡献苹果全球iPhone产量的20%。
另一方面,革新物流体系,通过空运、海运等多元方案匹配订单紧急程度,借助大数据精准预测需求,提升供应链的响应与应变能力。这些举措助力苹果在关税困境中维持运营稳定,保障全球供应,有效缓解成本压力,也折射出全球产业链在贸易摩擦下的深刻变革。
04打破原有格局 跨境物流与供应链变革策略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跨境物流和企业供应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政府通过“做强国内大循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应对关税战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跨境物流和转口贸易领域,企业需要积极探索变革,提升自身竞争力。例如,成本控制方面,菜鸟推出的“三段式清关”方案,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深圳— 香港—洛杉矶的转口贸易数据闭环。利用香港自由港地位,将关税税率锁定在34%,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此外,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应对关税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优化供应链布局、加强物流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贸易环境变化,如布局新的物流网络、利用区域贸易协定、构建数据模型和创新成本控制方法等,为自身以及行业未来发展探索出新的方向。其他企业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在未来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在新的竞争格局中赢得一席之地。
END
《现代物流》| 文章精选 135期
引领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专业供应链物流媒体
本文版权归中国《现代物流》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