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介绍
佳世达成立于1984年,为一横跨信息产业、医疗事业、智能解决方案及网络通讯事业之全球科技集团,其在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机等领域居全球领导地位,产品与技术领域包括高阶及专业用显示器;光学精密电子相关产品;工/商业计算机机器及接口设备等。曾入选为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全球科技百强”领导者、富比士“全球最佳雇主”“亚洲最佳企业雇主”及“台湾十大永续典范企业”。
一座储位数突破10,000个、货架高度超20米的四向穿梭车立库于2021年拔地而起。牛眼智能凭借中国国内首创的“钢平台+四向车”创新设计、20余年自动化基因沉淀,助力佳世达电通突破仓储极限,树立行业新标杆。
01
传统仓储效率难以支撑智造需求
作为全球知名的液晶显示器和投影机制造企业,佳世达集团在中国苏州设立了制造基地,用于生产液晶显示器、投影机、触摸一体机、专业监视器、打印机、多媒体音箱、网络摄像机、可移式灯具、车用电子产品、照护及医疗产品等产品,其中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全文简称:佳世达电通)主要负责液晶面板等产品的研发与制造。
近年来随着订单量的不断扩大,同时智能制造转型的浪潮之下,佳世达电通希望可以改变过去仓储端高成本、效率低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支撑产线订单的需求。
仅有2,000个储位的人工仓库
以本次报道的案例项目为例,佳世达电通此前使用的仓库仅有2,000个储位,完全无法承担佳世达电通对于BMS及成品的存储需求,同时由于采用人工作业,亦无法形成高效的库存管理。
佳世达电通新的物流中心将主要承担原材料和成品的存储,其中原材料占到了整体仓储容量的90%左右。虽然所有仓储货物大部分以整托形式完成出入库作业,也不需要设置拣选工位,但该项目的复杂度仍然很高。
03
首创“钢平台+四向车”直击仓储密度痛点
佳世达电通在自动化立体库建设中,选用了四向穿梭车技术,并决定与牛眼智能携手合作。关键在于,牛眼智能创造性地提出了“钢平台+四向车”的方案,极高地利用现有的建筑空间,规划超10,000个储位,远超原有仓储的储位数量。

▲ 位于收发货区域的立库出入口,上方是钢平台。
“在佳世达电通仓储改造中,空间利用率最大化是核心诉求”,牛眼智能运营总监王向明说道。因此牛眼智能突破了传统方案局限,首次在中国国内采用仓库码头挑空架设钢平台的创新设计——将钢平台与四向穿梭车立库深度结合,利用收发货区域上方闲置空间增设1,000多个储位,整体空间利用率提升30%。
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传统堆垛机方案无法实现的高密度存储需求,更通过智能路径规划实现与主库区无缝联动,成为中国国内仓储领域里程碑式的创新实践。
01
克服钢平台建设挑战,打造高密度存储
牛眼智能技术总监沈友才表示,在2020年前后“钢平台+四向车”的方案在国内外尚无成熟案例,牛眼智能也面临着“空间与结构”“统一系统的衔接”以及“钢平台交付”三方面挑战。
首先,钢平台作为6层货架四向车立体库的“地基”,设计必须满足结构稳定性、抗震性、消防合格性等高要求,这不仅考验材料性能,也检验了货架立柱的设计能力。其次,钢平台区域需与主体库区无缝连接,统一运营和管理,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区域打通要优化轨道布局和路径衔接,同时兼容不同货物高度,对调度算法和设备适用性提出高要求。此外,钢平台交付因需供应链合作且在严格疫情管控下亦面临挑战。
为此,牛眼智能进行大量测试,并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动态载荷测试,并重构系统,实现货位自主规划,设置入库口外形检测装置,通过智能分配任务优先级,避免路径规划冲突。在确保安全性与系统稳定性的同时,牛眼智能采用模块化方式,将钢平台“化整为零”运输现场安装,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钢平台与四向车的结合,是空间与效率的双重革命。”沈友才强调,“这一方案为制造业仓储场景提供了全新范本,未来将推动更多行业效仿。”
02
高密度、高柔性、高性价比,“佳世达电通”实现仓储物流跨越式提升
在高密度存储的需求上,佳世达电通对仓储还提出了高密度存储和可调整性需求。对此牛眼智能规划了两个不同层高的货架区域,满足了所有货物的存储需求。沈友才介绍道,牛眼智能还定制了厚度仅60mm的钢托盘,且在每段输送线上安装变频器,以实现智能控制和精准输送。
在该项目中,牛眼智能为佳世达电通搭载了当年第二代四向穿梭车,配合智能调度系统,实现150托/小时的高效出入库流量。其独创的“柔性扩容”设计,灵活应对业务峰值,为客户节省30%初期投入成本。同时,通过自研的WCS系统与WMS对接,牛眼智能为佳世达电通实现原材料与成品独立分区管理,并支持储位动态优化。系统具备“即插即用”功能,投资回报率提升25%。
03
世界级的项目影响力
作为中国国内最早深耕工业自动化的团队之一,牛眼智能凭借20余年技术积淀与500多个大型项目经验,精准把控佳世达电通项目的多重挑战,在为佳世达电通实现仓储物流跨越式提升的同时,更是打造了一个具备世界级影响力的标杆项目。
双重天花板
第一,该项目规划储位超过10,000个,立库高度超过20米,为当时中国国内四向车立库储位数量与高度的双重天花板,在储位数量上远超同期欧美制造业工厂智能仓储储位数量(平均为7,000个)。
新方向和成功榜样
第二,“钢平台+四向车”作为创新典范,为行业内外在进一步提升仓储密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
打破行业常规思维
第三,牛眼智能的交付能力打破行业常规思维。在疫情期间,牛眼智能在供应链受阻、人员流动受限的背景下,通过三大举措保障交付。一是采用虚拟数字提前完成设备云端调试;二是使用模块化施工,实现现场快速组装;三是提供7×24小时现场技术支持,克服突发难题。

▲ 载有穿梭车的提升机
“这是技术与毅力的双重胜利。”王向明感慨,“当业内认为‘疫情无法交付’时,我们用专业证明了‘牛眼智能’的韧性。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物流装备行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及在后期的方案落地的执行力等各个方面,已经能够与国际企业相媲美,未来也将逐步超越甚至引领行业发展。”
04
双向奔赴:客户认可与自我成长
佳世达电通智能立库的落地,标志着四向穿梭车技术在中国制造场景的成熟应用。项目投产至今,仓储人力成本降低70%,存储密度提升400%,并吸引百余家知名企业参观考察。
对此佳世达电通也是好评如潮:“从方案设计到交付,牛眼团队的专业度令人惊叹。即使疫情期间,他们仍能24小时响应需求,这是20年经验沉淀出的底气。”行业专家也给出了高度评价:“牛眼智能不仅交付了一座仓库,更开辟了四向车高密度仓储的标杆。从首创设计到极限交付,他们重新定义了智能物流的边界。”
对于牛眼智能而言,该项目不仅是客户价值的体现,也是自身技术和组织能力升级的里程碑。
佳世达电通项目使牛眼智能从单一设备向复杂项目解决方案迈进。“钢平台+四向车”方案验证了牛眼智能团队在专业经验、空间利用、钢平台设计、路径系统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交付层面,货架设计、安装工艺、施工规范等方面也丰富了牛眼智能的经验和知识。“该项目使用了超20台穿梭车,这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沈友才强调道。
同时,该项目的落地也锻造了牛眼智能团队的韧性。王向明坦言,项目人员克服了疫情冲击和环境因素带来的身心压力,并通过远程协同的工作模式应对了当时的交付挑战,也为开拓海外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了海外项目的交付质量和效率。
此外,牛眼智能在运维层面的能力也实现了“升维”。当时迫于管控的因素,参与该项目的牛眼智能调试人员无法全部到场,现场人员只能在远程指导下完成设备的安装与最终调试,但这恰恰为牛眼智能的一线人员培养了更多元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团队的韧性,也为牛眼智能的竞争力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这个教科书般的案例,自启用后就吸引了大量的客户参观。”王向明最后到说道,“我们也很感谢客户的开放和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也希望通过在这个项目为全体行业提供积极的示范作用,与业内外共同培育和壮大托盘四向穿梭车的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END
《现代物流》| 文章精选 133期
引领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专业供应链物流媒体
本文版权归中国《现代物流》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