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观点直击 > e >

【视野】日本冷链的新方向 为食品流通创造高附加价值
时间:2025-07-24 14:08       来源:本刊编辑部

 

日本国内低温仓库容量在过去十年增长了约1.4倍,仓库老化和环境要求导致的重建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应对挑战,日本冷链行业正寻求通过技术革新和供应链重组来提升效率,解决人力短缺和运输瓶颈问题。

 

家庭用冷冻食品的比率显著上升

 

冷链指的是“低温物流”,一种在配送过程中,需要将温度管理的商品保持在冷藏或冷冻状态的方法。冷链之所以受到关注,一方面因为冷冻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减少食品浪费损失的手段,冷冻食品在日本国内消费量中,进口商品的比例从2000年的37%增加到2023年的46%,因此保障从海外进口商品到消费者之间的质量变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从用途来看,日本国内生产的冷冻食品,在外食等商业用途方面的比重,从2013年的约六成下降到2023年的约五成。相对地,家庭用冷冻食品的比率,特别是从2020年起开始显著上升,这预示了销售到消费的供应链下游部分正发生变化。

 

从供应方来看,日本国内低温仓库的容量在过去10年间增长了约1.4倍。截至2023年底,低温物流企业拥有的低温仓库设备能力,以日冷物流集团位居首位,主要由水产品制造商相关企业占据前列。就市场占有率而言,最大企业日冷物流占8.4%,前十大企业合计占32.5%,前二十大企业合计占43.0%。自2015年以来,上游企业的市占率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更是明显。这说明低温物流行业中,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分布在日本全国各地,正在满足对低温仓库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据日本冷藏仓库协会的数据,在主要12个城市中,可容纳空间的使用率已超过九成,处于接近满仓的状态,供需相当紧张。

 

 

仓库老化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日本财务省的规定,冷冻仓库的法定耐用年限为12至24年,远远短于常温仓库的15至38年。然而,实际上许多冷冻仓库早已超过折旧年限,甚至有六成以上的低温仓库已经使用超过30年。旧式仓库存在能源效率低劣等问题,此外,为了应对2030年到期的淘汰氟利昂等环境要求,进行重建已刻不容缓。

 

未来,随着冷链需求的增加,必须扩充仓库及运输供应,但同时需改善因司机不足导致的运输瓶颈,以及低温仓库内恶劣的劳动环境所引发的人力短缺问题。导入减少人力的技术及改善工作环境势在必行。此外,冷链的发展不仅需扩充规模,还需提升质量,建立具高附加值的可持续冷链。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考虑以前未曾有过的新机制及创新措施。

(图1:2023年日本国内冷链仓库设备能力与排名)

 

冷链的高效化

 

物流三温度带全线化,随着冷链需求的扩大,以往仅从事常温物流的企业如今也开始加入冷藏和冷冻的行列,实现三温度带的物流服务。这种方式主要不是由大型常温物流企业扩充自身的温度带,而是与低温物流企业合作或进行经营整合。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发展。作为行业先锋的Senko,在2014年与专注低温物流的物流企业Runtec建立资本业务合作关系,并于2018年将其纳入子公司。倘若企业单独进行三温度带物流运营,设备投资负担将非常大,且新温度带的物流技术累积也需较长时间。但通过合作可以有效扩展业务领域。目前,部分物流中心已并设常温仓库(Senko)和低温仓库(Runtec),借此集中接收委托双方的物流业务,从而提高客户便利性。

 

 

AZ-COM丸和控股公司曾在2024年5月至6月期间,试图通过公开收购将C&F物流控股公司纳入旗下,但未能成功。之后,该公司被隶属佐川急便的SG控股公司收购,成为其子公司。如前文所述,由于低温物流行业在日本全国各地分布着大量中小规模企业,未来可能会出现包括这些企业在内的整并现象。

 

此外,不动产开发商也在探索该领域的可能性。例如,大和房屋工业于2015年10月,通过整合以低温食品物流为核心业务的名糖运输和Hutech norin两家公司,成立了物流设施品牌“DPL”。该公司推出了提供多租户的仓库模式,在2024年7月于大阪市此花区竣工了一座可应对常温、冷藏与冷冻三温度带的仓库“DPL大阪舞洲”。其他大企业如三井不动产和日本GLP也在大力开发冷链仓库业务。

 

 

另一方面,在冷链的下游,食品批发公司正积极将原本分别运营的加工食品、酒类、糖果等常温物流中心,与冷冻、冷藏食品的低温物流中心进行整合,建设能处理所有温度带的“三温度带中心”。例如,国分集团总公司自2012年起为强化低温业务,开始设置三温度带中心。通过将所有温度带的物流集中到一个中心,不仅能涵盖多种商品,还能结合引进支持全温度带的卡车,实现统一物流,从而达成合理化与低成本化。该公司已于2021年完成全国范围内的三温度带物流网络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其商品类别及客户群。

 

物流自动化技术

 

为减轻低温仓库内严酷作业环境的负担,相关的省人化技术正逐步导入并进行测试。其中之一便是仓库自动化。

 

2024年9月,霞关资本公司(KASUMIGASEKI CAPITAL)公开其冷冻自动仓库“LOGI FLAG TECH所泽I”。该仓库可在零下25℃的环境下储存约4,200个托盘,并引进自动化物料搬运设备,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的介入。该仓库的容量有一半由SBS公司使用,另一半则供其他客户及小型服务使用,而产生的装卸作业则由SBS公司负责。此外,该公司除了实现省人化外,还提供了突破传统模式的创新方案,不仅局限于以中长期固定租期出租仓库空间,还提供按托盘计量的小批量存储服务,并可根据使用量计费。针对繁忙期的季节性商品,以及搬迁或重建时所需的临时存放需求,冷冻仓库试图拓展其应用范围,涵盖过去仅限常温仓库处理的多样化需求。

 

 

另一个焦点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技术。从2022年3月起,Telexistence公司、日冷物流集团与Senko集团合作,针对低温仓库内高负荷作业及重型箱体搬运,进行机器换人作业,以改善工作环境并提升生产力。该项目在冷藏区域内的机器人是由人员在办公室远程操作,实现物流中心作业远程化,以及构建低压力作业环境的可能性。

 

物流网络的重组

 

随着需求变化,仓库等物流中心以及运输网络的重构变得至关重要。为提高供应链效率并促进低温仓库的人力减少,三菱食品与KRS流通系统于2024年4月达成协议,将部分食品物流业务进行整合,并设立双方共同出资的合资公司“L-Platform”,选择T11托盘(1,100×1,100mm)为标准。三菱食品的冷链下游批发物流与KRS的上游制造商物流进行结合,覆盖从供应链上游至下游的广泛区域,并致力于标准化与合理化,以实现整体最佳化。例如,在仓储、装卸、分拣作业中推行托盘化、省力化检验以及计划性配送等措施。

 

 

 

营销与冷链的融合

 

通过流通加工功能,可为商品创造高附加价值,例如针对温度带变更商品(如冷藏解冻商品)进行效期标示标签贴附业务。此外,将冷冻保存的商品在流通阶段进行解冻,根据需求在适当的时间与数量出货,调整库存,亦能产生超越单纯存储与运输的附加价值。以SBS控股旗下的综合物流企业SBS Flex为例,通过温度带变更作业,将冷冻保存的蛋糕类、加工肉类、熟食类等产品,根据其特性进行解冻,变更为冷藏品,并配送至各地。

 

一些食品制造商在生产后以冷冻方式保存,并根据市场需求在适当的时间解冻并出货,这种供应链模式不仅被视为减少食品废弃损失的措施,也受到了高度关注。此外,流通加工功能如生鲜食品的分装与切割,可减轻零售商门市后端作业的负担,对面临人力不足挑战的零售业也提供了支援。

 

冷链不仅是应对食品需求扩大及减少废弃损失的关键手段,若能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课题并进行高效化,将可在食品物流与流通领域中创造高附加价值。本篇文章以日本国内食品流通为主题,深刻了解日本国内冷链的现状,也能为海外及非食品领域提供启发。

资料来源:日本冷藏仓库协会官网

 

END

《现代物流》| 文章精选 135期

引领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专业供应链物流媒体

本文版权归中国《现代物流》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下一页
参与评论
资讯

更多>

风云人物

更多>

活动一览 国际考察团 论坛

更多>

物流中心案例

更多>

VMI+公共化+多极化探讨“两票制”系列新政实施对中国医药物流业态的影响与趋势


扫描二维码
关注《现代物流》公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901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