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观世界之趋势 >

【他山之石】物流与供应链减碳系列报道一:如何正确应用城市集散中心(UCC)
时间:2025-04-17 13:48       来源:文|本刊编辑部

 

本文作者是编辑部特约撰稿人,曾就职于国际快递公司,担任供应链分析与管理工作,其间游历于各大物流企业与货主企业,学习企业经营理念,并将其融会贯通,自创一派,尔后担任各大企业供应链物流顾问工作,对中国台湾地区物流发展有先进独特的眼光,总是能够洞烛先机,布局未来。近年来,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提出科技趋势与产业创新发展策略,希望能为供应链产业注入活水。

 

不论物流或是供应链系统,要能够减碳,关键并非单纯减碳的做法如更换电动车、使用再生能源等,这些做法并不是不好,而是容易顾此失彼,看似解决了温室气体问题,却又制造了新的问题。因此,真正的减碳必须是更高一层的优化思维。

 

举例来说,原本使用柴油车,如果改用电动车,当然可以减碳,问题是这措施维持不了多久,如果这台新的电动车,仍然是去程满载,但是回程一样空载,或是说没有对运输路线做优化,不管使用什么车,都无法再进一步减碳。

 

在非洲地区,物流的主要问题是运输基础建设匮乏,很多地方没有真正的道路,而是泥泞不堪的土石路,路上布满坑洞、水洼,使得运输速度很难提升,车辆马力需要够大才能在这些特殊道路上越野行驶;在发达国家,物流问题在于城市交通阻塞,运输速度也难以提升。这两种极端状态会导致运输耗能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上升。

 

城市“最后一公里”配送减碳是众多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减碳方法也很多:例如使用快递柜避免二次配送、优化配送路线、改用绿色运输工具,或是鼓励消费者步行到最近取货点等。

 

01物流整合的“好与坏”

 

三国演义第一回告诉我们: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减碳,人类开始思考在物流上做整合,例如合并货车、合并物流中心,但是“合”是否一定好?物流整合确实会有特定效益,包括运输成本,以及能源消耗都会一定程度地降低。

 

但是整合也会导致物流运作韧性大幅降低,通常整合型物流作业都是物流系统的重要节点,试想,如果哪一天负责整合作业的物流中心淹大水或是火灾地震、信息系统故障,导致完全无法运作,整个上下游物流体系就会被严重影响。

 

欧洲推进UCC建设实现节能减碳

 

欧洲大约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使用城市集散中心(Urban Consolidation Center,UCC)的做法,包括法国、卢森堡、德国汉堡、英国、意大利、荷兰阿姆斯特丹、海牙,都曾有UCC的推动计划。UCC简单的运作概念就是把原本要进入城市的各式物流车,都先集中到都市区外围的集散中心,然后从集散中心改用低碳排车辆,进入都市区做“最后一公里”配送。比较特别的是,意大利的UCC是坐落于城市中心区域,与其他国家做法不同,但基本运作概念一致。如下图左,没有UCC前,物流企业各自送货进入都市区;右图则是使用UCC后,物流企业需先送货进入UCC,再由UCC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欧洲这些UCC有许多不同形态,有的针对医疗用品配送、有的是专门做学校学生网购配送,也有食品零售、大型建筑建材,甚至花卉配送专用的UCC,不论哪种形态,最主要的目的是节能减碳,而且减少城市货运车流与噪声。

 

之所以可以减少城市车流,主因是从UCC出发至“最后一公里”配送时,通常运输装载会提高,主因是货品再做了一次集散。光是重新集散装车,这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那些货应该在UCC装入哪一台货车以便“最后一公里”配送?

 

02平衡装载效率是关键课题

 

要使车辆有最佳燃油效率,并非把车厢装到全满,当然,如果装太少也是不行,考虑车种的最优装载计划,使用传统计算机优化可能得算很久,因为这类装载最优问题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一旦进行物流共同化之后,就不是每台货车都是固定3.5吨容量,而且包括下货顺序、司机休息时间、车辆绕行路径、货品形状、属性、材积、温层都得考虑,也可能临时增加要装入或是要退出的商品,因此如果计算成本过高(例如算一次得花费上万)、计算时间无法缩短,或是计算出来的结果比人工排序还差,根本难以说服使用者采用。

 

NeLOSS系统

 

日本日野汽车的子公司Next Logistics Japan开发了NeLOSS系统。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量子计算机的自动调度和载入系统。该系统可以优化装载物品,同时促进行李尺寸的标准化,例如用于运输货物的托盘和行李的高度。使用量子计算机可在40秒内确定货件最佳装载组合,可使运输车辆积载率平均达到60%以上,远高于行业一般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认为提升车辆装载效率、避免载空气就可解决所有问题,为了提高装载效率,势必要先让各物流企业的货品集中到某处,因此会多增加一次装卸货,拉长了到货时间;而且相关托盘、笼车尺寸必须全面标准化,连信息系统、标签也都得全部统一。多一次上下货又涉及额外的能源消耗与时间,即使以后都使用机械手臂做自动化装填、卸货,还是得多耗时耗能。

 

从物流的角度,其实“集中”并不是件难事;真正难的是集中后的分散,也就是把商品在正确地点集中卸货,再从卸货点进行“最后一公里”“把货卸出去”,如果没有统一的讯息格式与标签,光是UCC内部的卸货、装货就会有一堆问题。

▲ 图;UCC运作概念(图片来源:Estrada & Roca-Riu, 2017)

还有一个考虑因素就是“最后一公里”配送点的分布状态,请思考一种情境:假设需要配送给三个不同消费者,如果这三个消费者刚好都住在附近,那么先通过集中点整合后再配送出去,只需一趟车,而且这三个消费者的到货时间都差不多,消费者也会接受。但如果三个点的分布都很远,是否还适合利用这样的UCC转运方式?

 

03UCC成功必须满足经济学基础原则

 

因此,UCC要能成功,必须满足经济学基本原则,也就是利益关系人因为这样的操作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客人收货时间是否可缩短?商品到货时是否可确保质量、数量?原本物流企业的总成本是否增加,客诉是否增加?经营UCC的企业是否有利可图?

 

上述三组利益关系人,只要有任何一方没有比较好(better off),就会造成整个UCC体系无法继续运作。政府的角色显得相当重要,因为根据欧洲实施的经验,如果UCC缺乏政府补贴,将无法产生具有吸引力的财务诱因。欧洲许多UCC到最后都没有再持续运作。除了财务诱因外,企业间的竞争性也会造成UCC体系崩溃。在欧洲曾实施了100多个UCC,但大多数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Dablanc & Masse, 1996; Boudouin, 2006)。

 

例如A、B两家企业原本是竞争关系,且A企业原本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较好,服务设施较完整;B则是新成立的企业,“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尚未健全,如果要求A、B企业都必须进入UCC,对于原本体系较完整的A企业来说就显得不公平;如果到最后仅剩B企业进驻到UCC,整体货运量不足以支撑UCC的作业,因此光是要整合两家企业就已困难重重。

 

04UCC选址是关键挑战

 

即使UCC运作得很顺利,仍会有最后一个挑战,那就是需求据点的变迁。UCC原本的用意是希望进入城市的货件,都先在城市周边的整合中心集结后,再做“最后一公里”配送,因此这个UCC的选址就相当重要,假设一开始设置于中国台北周边的林口,当消费者需求形态改变时,林口这个地点是否还合适?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总结,设置UCC基本上有经济、技术与政策因素需要克服,政策涉及都市整体规划与财务诱因,使企业有意愿参与UCC的运作;技术问题主要是场站硬件设施与信息系统建置,而且要有便宜划算的AI计算机制作出各项最优决策,技术问题相对容易解决;然而,经济问题会是最大的挑战,因为不同企业间本质上就有竞争关系,勉强凑在一起合作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目前运作中,比较可行的还是大型物流业,通过自行建置的微履行中心(micro fulfillment center)做城市内部“最后一公里”集散与转运,这类微履行中心主要优点就是可视需求重新调整据点位置,降低硬件建设成本,但是需思考的问题是配套法规,必须使该地点可被合法承租使用。

 

05UCC不是减碳唯一手段

 

我们应思考使用UCC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节能减碳,减少城市车流拥堵与空气污染,难道只有UCC可解决此问题吗?

 

城市之所以交通拥堵,主因是客流与货流在同一时间混合在一起,但是人流与货流都有一定的流动趋势,通过现代AI与大数据分析都可正确推估。例如人流主要会集中在上下班,以及中午休息时间;只要避开这些尖峰时段,让货流进入市区配送即可,政策诱因可搭配进入城市必须是低碳排车辆。如果强制于客流专属时段进入城市,则物流车辆需要被课以较重税率。这些在技术上,都不难实施。

▲ 图:德国汉堡市微履行转运点(图片来源:UPS, 2021)

而市区的标线系统也必须能动态改变,举例来说,被标设为红线的路段,在货运专属期间可开放让货运车辆暂停三分钟装卸货,避免货车得停靠远处再来回搬运,如此即可大幅缩短货车装卸时间,货流可在专属时段发挥最有效率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然后离开城市。

 

因此,只要政策思维改变,城市客流、货流就可有效拆分,不须再找地建设UCC,优质的物流企业也能够持续发展壮大,减少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因为在利润考量下,物流企业自身就会针对自己的配送路线与装车效率进行优化。

 

未完待续……

 

END

《现代物流》| 文章精选 133期

引领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专业供应链物流媒体

本文版权归中国《现代物流》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下一页
参与评论
资讯

更多>

风云人物

更多>

活动一览 国际考察团 论坛

更多>

物流中心案例

更多>

昆药商业打造医药分销和物流 服务生态圈,「秘密武器」竟是它?


扫描二维码
关注《现代物流》公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901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