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智能物流 >

【视野】推动现代物流体系的变革PI如何成为关键答案
时间:2024-05-23 11:56       来源:文|本刊编辑部

田民先生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解了何为PI(实体互联网),又该如何打通实现PI关键的超链接。下文田民先生于2023年9月在中国台湾PI实体互联网论坛的演讲实录。在回到中国之前,田民先生一直在美国UPS任职。2012年,田民先生加入顺丰集团,在此期间接触PI,并开始推动PI的商业化运营。

 

以下为田民先生在中国台湾PI论坛的演讲,本刊整理报道。

 

我接触到PI是一个十分偶然机会,听说有位班旺教授提出了PI的理念。田民在演讲时回忆道。自加入顺丰集团,一直通过技术帮助公司提升效能。因此我也对PI十分感兴趣。

 

田民继续道,其实在过去,诸如通讯、能源以及物流等各行业中的互联网企业,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实现互联。以通讯行业为例,在计算机技术普及后就面临了设备实现互联互通的问题。为此,通讯行业借鉴了物流领域的经验。实际上在互联网诞生之前,邮政领域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物流体系,这个体系中的节点、标准化通信方式为计算机互联提供了借鉴。

 

既然互联网的发展参考了物流领域的体系特点,那么物流的发展能不能参考互联网呢?于是,就有了PI的概念。当时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与顺丰达成了战略合作,也是该学校第一次与亚太企业达成合作。

 

其中三个关键的项目:

第一是以PI的理念来构建或者优化同城配送的物流网络。

第二是建立城际之间的“超链接”。

第三就是鲜花的物流运输。

 

但不管怎么讲,PI本来就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相对具体的相关技术而言比较抽象。因此到2019年PI第一次在中国出现,媒体对PI的翻译也是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物联网的“新瓶装旧酒”。当然,PI也不是另起炉灶,不需要为了实现PI,对现有的物流设施与技术推倒重来,而是利用现有的资产和生产要素,通过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进行运作。

 

田民分享了共享租车的案例,在共享网络中只需要根据需求方的要求,将网络中的车辆送到指定的地点即可。那在物流网络中也是如此,在已经建立的平台中没有一辆车是需要特殊改装的。需要“改装”的是货物,货物以标准化的载具在不同节点汇合,然后以共同的路线进行运输配送。类似在互联网中,所有的信息以标准化的协定,在不同的节点通过同一个网络中进行传输。

 

不过相比于虚拟的互联网,PI中的成本计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涉及多个节点和多批次货物的转运,其中所需要的时效和成本,需要在一个优秀的系统中展现出来,而不只是依靠承运商进行反馈。到了2021年的时候,中国政府制定了众多的政策,并且提出了要高质量发展交通物流,因此田民与合作伙伴一起创业探索PI与政策、商业进行结合落地。田民说道,目前中国大陆对于PI的推动仍以民间力量为主,而在日本则是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共同发展PI,因此日本PI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成果,也比中国大陆相对较快较大。

 

不同国家面临的局面也各不相同,因此如何在本国推进PI的发展,也应该依据本国的发展状况进行,例如美国、欧洲、日本等都在推进PI,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策略各不相同。田民继续道,而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之一,并且也开始面临了很多严峻的挑战,例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随着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过去基于规模效应的企业发展模式,开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因此田民也希望通过对发达国家在PI方面的发展进程和成果,来为中国物流实现“降本增效”的需求。

 

例如在日本,“老龄化”“少子化”让日本物流面临了劳动力短缺的挑战,因此日本以PI为理念研究“共同配送”的课题,并实现了一定的成果。美国则是在亚马逊等企业为代表在推动PI,这也是中国物流企业可以借鉴的案例之一。

 

田民表示,亚马逊在自建物流体系之前,一直是依靠社会物流完成交付,中国电商和快递企业的发展脉络也是如此。而且,中国快递的发展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PI的理念,例如电子面单的诞生、标准化的电商包装和共享的转运中心,已经在企业内部或者业务体系内形成了一定的共享。所以这些基础是我们讨论和推动PI的关键,我们也希望在这样的模式中找到一个能够推广的模式,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PI的建设中。

 

资料来源|田民(关于中国台湾PI论坛演讲内容)

 

END


《现代物流》| 128期

引领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专业供应链物流媒体

本文版权归中国《现代物流》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下一页
参与评论
资讯

更多>

风云人物

更多>

活动一览 国际考察团 论坛

更多>

物流中心案例

更多>

电商也能做“JIT”?


扫描二维码
关注《现代物流》公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901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