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工业4.0、智能制造等概念被提出,到如今各行业落地了诸多代表性案例,其中既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灯塔工厂,也有“小而美”中小企业智造项目,这背后是中国企业对于智能制造的深入理解与再创新。海猫猫一直作为行业观察者和见证者,跟踪报道着各行业在这过程中克服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及对未来趋势的预判。
PART 01
中国制造2025目标达成
从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10年来中国制造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间有质疑、有挑战,更多的是成果。早在2024年4月,香港《南华早报》整理了官方及其他权威资料和数据,分析证实,“中国制造2025”涵盖10个关键领域的超200个目标中,已经实现了超过86%,其他一些目标可能在2025年完成。同时,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一些目标已经远远超出预期。
英国时政杂志《经济学人》盘点发现“中国制造2025”已基本实现,美国参议院报告也表明,其设定的10个重点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发展目标已基本完成9个。《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并对“中国制造2025”十大成果进行了点评。
在报道中,《日本经济新闻》援引美国等西方媒体报道,对造船、航天、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发电、高速铁路、新材料、生物医学、机器人、农机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点评。其中,除了农机领域中,报道指出据日本交易实验室公司统计,中国尚未培养出特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企业之外,其余9大领域均已取得世界领先的成果。
PART 02
灯塔工厂:以行业风向标引导方向
在过去的报道中,本刊也从灯塔工厂、产业发展等不同角度来展现了中国智能制造取得的成果,通过对这些不同产业中企业的梳理,我们也观察到不同规模企业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和实践过程中的侧重点。
中国灯塔工厂建设成果
自2018年海尔青岛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成为中国首批,也是空调行业第一座“灯塔”开始,至2025年9月,据央视网消息,中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早年入选的灯塔工厂广泛分布于消费品、汽车、家用电器、钢铁制品、医疗设备、制药、工业设备等多个领域,2023年之后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制造、电子、通信、光伏、核工业、风电、煤机、中医药健康品、光伏电池制造等多个领域落地了全球首个灯塔工厂,并且通过不少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也为非洲、东南亚等国际地区落地了当地首个“灯塔工厂”,为促进当地制造水平作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灯塔工厂的定义也在不断深化,除了单体灯塔工厂,还有“端到端灯塔工厂”“可持续灯塔工厂”“卓越灯塔工厂”等不同“进阶”工厂,这背后也意味着全球制造领域对于“工业4.0”理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实践。
PART 03
以“灯塔工厂”为切入点,观察行业趋势
不过,在我们在观察和分析这些超级工厂的建设时,总会有人发出“头部企业发展经历是否值得中小企业借鉴”的疑问。对于该问题,我想引用宝洁首位中国培养的CEO许敏在采访中分享的话:“我每天一睁眼就告诉自己,我们在跟3万个品牌竞争”。当头部企业都不曾轻视每一位竞争对手,那中小企业也必然有更多的机会和切入点可以向头部企业观察和学习,这也是本刊多年来坚持组织中国台湾、日本和欧洲等国际商务考察团,向知名企业学习的初衷之一,正如我经常跟我们团员分享,学习最终是启发创新,而不是原样照搬,同样学习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套在自身企业亦是。
中小企业对于重资产的投资首先取决于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必要等,最重要的是头部企业在建设和运营灯塔工厂过程中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可以为自身所用。而对于智能物流产业而言,物流系统是每个工厂稳健运作的基底,不同行业和企业对于物流系统的需求各不相同,尽管并非所有物流装备企业都有能力和机会参与灯塔工厂的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灯塔工厂发展与物流装备市场发展紧密度不高。
“灯塔”为行业指引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灯塔工厂发展中对于物流系统需求也将作用于配套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建设灯塔工厂的企业均为行业头部企业,其在行业趋势、地区政策的认知、引领和执行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前瞻性。在全球饼干行业第一家端到端灯塔工厂——亿滋苏州工厂,亿滋团队利用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和大数据分析等50多项数字化创新技术,使得准时交货率提高了18%,交货时间缩短了32%,成功将线性供应链转变为整合智能的供应生态系统。
而具体到物流技术层面,亿滋工厂通过IoT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利用算法模拟,实现工厂、货物、车辆、门禁、垛口、库房等调度和物流资源自动化运作,高效降低物流运作成本;通过MES和ERP集成,AGV车队无人值机送料、自动配料和质量在线检测,实现了“熄灯烘焙车间”的“零触碰”操作,保质降本增效。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物流技术在灯塔工厂内的应用案例,而这些细分场景也存在其他中小企业的现场,灯塔工厂的建设也为中小企业对于物流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范本,一如类KIVA机器人在亚马逊物流现场应用后带动了潜伏式AMR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也将为物流装备带来类似场景的需求空间。同时,对于这些已经落地灯塔工厂的企业而言,自身仍有部分工厂处于传统制造阶段,灯塔工厂的建设也为自身探索和实践智造体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案例,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如海尔、美的等企业仍在不断落地灯塔工厂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由头部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协同正在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头部企业的智造体系也将为供应链上下游提出转型的必要性,例如2024年10月苹果提出了全新的供应链脱碳倡议。截至目前,已有68家中国“果链”供应商积极响应,承诺在2030年底前实现清洁能源生产,这一数字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24%。
PART 04
中小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独特理解
中小企业对于智能制造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也有着独特的理解。这些企业可以敏锐地察觉到市场变化,并且能够以较为“灵活”的方式针对自身需求和特点进行升级转型。其间,企业领导层对于变革的决心是成功转型的首要因素,而对自身需求、智能技术的深刻理解为转型成功增加了保障。近年来,本刊在采访中已经发现了不少这样的企业,尽管来自各个行业,但它们对自身业务需求和技术的理解都十分透彻,在建设智能物流体系中会主动引导合作伙伴共同规划方案,并且选择合适的物流技术。
以包容心态看待技术应用创新,以自身推动产业协同
这些企业对于智能物流技术的理解还在于“包容性”,即解决方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还在于应用过程中的磨合与优化。而且,这些企业也在不断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将自身智造体系进行外溢从而达成更高效的供应链运营,由此智能物流系统的作用也从支撑内部物料流转和外部成品交付,变为提升“周转率”的关键。在此理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仅只关注转型升级后所降低的可见成本如人工、拣选效率、仓储密度等,也更关注物料周转的效率,从而围绕“流动性”进一步优化运营体系。
而在这些企业中,还有一些特别之处在于投资者本身。过去中国制造企业的起步大部分以“技术”为起点,而如今已经有不少跨界的投资者开始切入制造业,不仅有像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也有相对规模较小但理念十分独特的中小型企业。
从成本出发,创新发展模式
这些投资者会从“成本”角度出发审视整个智造升级的方案,在此视角下他们可以通过流程再造的方式创新生产模式,在不依赖工艺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典型的如本期案例速递中安徽煜星体育,其在建设智能工厂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成本”理念,并且将智能物流塑造为工厂内部的“高速公路”,将原属流程制造的工艺进行模块化,解放了因各工艺产能上限所导致的整体产能瓶颈,从而实现了大规模的成品制造,稳定了产品品质且更大幅降低了成本。虽然这类企业的做法无法直接被其他企业学习,毕竟考虑到工艺能否拆分和模块化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但此类建设思路值得了解和学习,尤其是在部分行业生产制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的情况下,或许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另辟蹊径提升产能和流动性。
总体而言,无论是灯塔工厂还是“小而美”的智造工厂,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制造2025”所取得的不俗成绩。未来,我们也将看到头部企业将已经积累的经验与价值持续外溢,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乃至各行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这对于中国物流装备企业而言或将面临新的竞争。不过,基于在物流技术和装备层面的专业性,中国物流装备行业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寻觅到新的机遇,持续为中国智造添砖加瓦。
END
《现代物流》| 文章精选 137期
引领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专业供应链物流媒体
本文版权归中国《现代物流》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时间:2025年11月5-8日
地点: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