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巨星 Kyosei
中国《现代物流》杂志 董事长
中国台湾《物流技术与战略》杂志 社长
中国台湾“经济标准检验局” 物流及包装标准技术委员
曾任日本ACE 制作所工程师、中国台湾自动化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台湾胜茂物流公司总经理、日商Frontiers 株式会社社长与台湾冷链协会秘书长。陈总30 多年来担负着海峡两岸与日本合作交流的桥梁,于20 世纪90 年代将日本物流引入中国台湾地区并广泛推广,21 世纪初期怀着对产业的热爱之心,回到中国大陆地区,作为连接两岸与日本物流界的重要桥梁,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日本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顾问项目:江西鹰潭与昆山千灯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德邦物流、世邦国际物流、台骅控股、震旦行、大成长城、永联物流开发、盒马…
著作:《宅配大时代》、《物流中心营运案例集》
编者按:
陈巨星,亚洲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鼻祖级产业专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活跃于日本及中国两岸物流界,为推动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物流行业的前沿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宅配、冷链物流、新零售等创新商业模式及物流智能自动化领域,展现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前瞻性视野。
在仓储自动化、生鲜冷链和宅配等领域,陈巨星积累了丰富的从业与顾问经验,对行业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30多年来他长期担任亚太地区知名物流杂志的总编辑长,并发表了千余篇原创文章及多部产业著作,深刻影响了亚洲物流行业的动态与发展方向。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专业精神,陈巨星开创了亚洲物流供应链发展的新篇章,成为行业变革的引领者。
冷链物流在现代食品供应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于易腐食品如肉类、水果、蔬菜、乳制品和海鲜等的运输和储存。亚洲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食品消费和生产市场,冷链物流的发展对于保障食品质量、减少损耗以及满足消费者对食品新鲜和安全的需求具有深远意义。
冷链物流的现况
市场规模与增长
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冷链食品的需求不断攀升。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全球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保持着年均10%的复合增长率(2018~2024年);根据贝哲斯咨询的调研数据,2024年全球冷链市场规模达18,129.22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预计到2029年将增至35,162亿美元。其中,荷兰以0.96立方米的人均冷库容量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新西兰0.5立方米位列第二,美国0.49立方米位列第三。2024年中国冷链物流总收入为5,361亿元,同比增长3.7%,总容量约为2.28亿立方米,相当于约684万吨,人均冷库容量为0.16立方米;美国人均冷库容量0.49立方米;日本冷库容量达到了1,865万吨,人均冷库容量0.32立方米;韩国人均冷库容量0.28立方米;中国台湾地区的冷库容量约为150~165万吨,人均冷库容量0.46立方米。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冷库建设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生鲜电商的蓬勃发展,以及更加重视产地冷链的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冷库建设的投入。在中国,冷库的总容量持续增加,不仅在沿海发达地区,在内陆城市也逐步建立起大型的现代化冷库。2023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该政策提出深入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在重要流通节点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推进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强大型冷藏保鲜、仓储物流等保供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冷库工程新建项目十分火热,在多个省市均有冷库新建项目工程。从冷藏保鲜方面来看,有山东省的顺丰农场年冷储10,000吨胡萝卜项目、山西省的年储藏果品1,000吨恒温果库建设项目、陕西省的茂源万吨农产品储藏冷库建设项目、浙江省的农产品冷藏保鲜项目、江西省的信丰保鲜仓储项目以及江苏省的新建冷藏保鲜库厂房项目等;从冷链物流中心来看,有河南省的绿色智慧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二期项目、云南省的理海建绿色智慧冷链物流中心、安徽省的新建智慧冷链物流中心项目等等。
中国台湾地区同样重视冷库设施的升级与扩充,特别是批发市场的升级与冷库的兴建,此外就是连锁零售业与食材批发业的新增冷链物流项目以及物流地产业的大型冷库的投资。其中,家乐福在桃园、统一集团在桃园与台南、全家在新竹、争鲜餐饮在桃园与全联超市在高雄、台中、桃园与新北市都快速地兴建超过上万立方米新一代流通型冷链仓库;永联物流开发、东炜建设、立兴投资与功成资本等物流地产开发商也都大力开发公共型冷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冷链物流需求。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中投资力度的则属全日物流、嘉里大荣、新竹物流与统一速达等企业,投入产地冷链与冷链运输转运中心。
· 冷链运输设备
冷链运输车辆、冷藏集装箱等设备的数量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冷链运输企业逐渐引进先进的制冷技术和设备,提高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精度,确保货物的质量安全。其中,中国台湾地区的冷链运输企业中统一速达(宅急便)、新竹物流、嘉里大荣、捷盛运输、艾立运能、中卫领鲜等纷纷引进新一代智慧环保节能制冷设备与车厢,一年都有上千辆冷链车辆投入市场。
中国冷链运输市场方面,顺丰冷链作为中国领先的快递企业,顺丰冷链拥有完善的冷链物流网路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其专业的温控技术和广泛的网络布局,在生鲜食品、医药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京东冷链则是依托京东强大的物流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京东冷链构建了“冷链仓储网、冷链运输网、冷链配送网”三位一体的综合冷链服务能力。其全程视觉化的服务让客户能够随时了解商品的运输状态,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技术应用与创新
· 信息技术
物联网、大数据、云端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这些技术,企业可以实时监控货物的温度、湿度、位置等信息,实现冷链物流的全程视觉化和智慧化管理。例如,在一些大型冷链物流企业中,借助物联网技术,企业能够及时发现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异常情况,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 新型制冷技术
传统上的制冷技术都是通过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再让它膨胀时吸收热量。新型制冷技术如利用铁离子(Fe2+、Fe3+)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热管理、二氧化碳制冷与氢氟烯烃(HFO)等也在逐步推广。与传统的制冷技术相比,这些新型技术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有助于提高冷链物流的可持续性。
政策支持
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纷纷发布相关政策支持冷链物流的发展。例如,中国政府公布了一系列鼓励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包括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中国台湾地区也制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法规和冷链物流标准,以规范冷链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中国冷链食品市场数据分析
市场规模
中国冷链食品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对生鲜食品需求的增加,特别是预制菜的盛行,使冷链食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相关数据,中国食品冷链服务交易总值由2020年的4.7万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5.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并预计将在2029年继续增长至7.4万亿元,2024年至2029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5%。
品类分布
水果是冷链食品中的重要品类。中国是水果生产大国,同时水果的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水果的易腐性,对冷链物流的依赖程度较高。例如,进口的智利樱桃、泰国榴莲等水果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都需要全程冷链保障。据统计,水果在冷链食品市场中的占比约为23.83%。
肉类冷链市场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中国居民肉类消费量的增加,尤其是对高质量、安全肉类的需求增长,冷链物流在肉类运输和销售环节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猪肉、牛肉、羊肉等主要肉类的冷链运输比例不断提高,肉类在冷链食品市场中的占比约为16.53%。
乳制品冷链市场增长迅速。以酸奶、鲜奶等为代表的乳制品,需要在低温环境下储存和销售。随着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乳制品冷链市场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在冷链食品市场中的占比约为6.11%。
区域差异性
中国冷链食品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冷链基础设施完善,冷链食品市场规模较大且发展较为成熟。而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逐步释放,冷链食品市场也在快速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台湾地区冷链食品市场数据分析
市场规模
中国台湾地区冷链食品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相对发达。由于其土地资源有限,大量的食品依赖进口,冷链物流在保障食品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中国台湾地区冷链调理食品市场规模约为110.92亿元,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冷链调理食品的种类更加多元化,加上双薪家庭为主的社会,让冷冻调理食品的成长更加令人瞩目。
品类特点
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冷链食品市场中,高端食品占比较大。例如,进口的高档水果、海鲜以及有机食品等,由于其质量要求高,对冷链物流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些高端冷链食品主要面向中高端消费市场,价格相对较高。
生鲜食品也是中国台湾地区冷链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地生产的新鲜水果、蔬菜以及水产等生鲜产品,通过冷链物流快速到达消费者手中。中国台湾地区的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新鲜度和质量要求较高,这促使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消费与市场趋势
随着中国台湾地区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冷链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对有机、绿色、安全的冷链食品的需求增长明显。同时,电商平台在冷链食品销售渠道中的占比也在逐渐提高,线上冷链食品销售额逐年攀升。
亚洲冷链物流的未来发展趋势
需求持续增长
亚洲地区人口持续增长,特别是中产阶级人口的增加,将带动对冷链食品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口感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将促使更多的易腐食品通过冷链物流进行运输和销售。同时,亚洲的餐饮和零售行业规模庞大且不断扩张。连锁餐饮企业和大型零售商对生鲜食材的需求稳定,要求冷链物流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这将进一步推动冷链物流市场的扩大。
技术创新引领变革
未来,冷链物流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从仓储管理到运输配送,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将被广泛应用,提高运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冷链物流的预测分析、路径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可持续的冷链物流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型环保制冷剂的使用、冷链设施的节能改造等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减少冷链物流对环境的影响。
区域协同与一体化
亚洲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这将促进冷链物流的区域协同与一体化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冷链物流标准和规范,加强跨境冷链物流的合作,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高整个亚洲地区的冷链物流效率,PI实物互联网将是促成发展的关键。
监管加强
为了保障冷链食品的质量安全,亚洲各国政府将继续加强对冷链物流的监管。完善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冷链企业的资质审核、温度监控等方面的监管力度,确保冷链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质量安全。
抓住机遇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亚洲冷链物流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日本、中国(包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与东南亚的冷链食品市场在市场规模、品类分布、消费趋势等方面各具特色。未来,亚洲冷链物流将朝着需求增长、技术创新、区域协同和监管加强的方向发展。冷链物流企业需要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求,在亚洲冷链物流的广阔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END
《现代物流》| 文章精选 135期
引领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专业供应链物流媒体
本文版权归中国《现代物流》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