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东伊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仓储物流中心负责人 郑汉忠
广东伊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仓储物流中心负责人 郑汉忠
当49米高的四向穿梭车密集存储立库在广东伊莱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文简称:伊莱特)厂区内拔地而起,CTU料箱机器人在恒温恒湿的仓区内自动存取物料,这个深耕小家电领域近二十年的制造巨头,正以仓储物流的智能化变革,书写“智能制造”的新篇章。本刊记者专访了伊莱特仓储物流中心负责人郑汉忠,听他讲述这场从传统仓库到“智能中枢”的转型故事。
企业介绍
伊莱特(Enaiter)有“精英”“高尚”之意,“NAI”(Nutrition Appliance Innovation),意为“食养电器创新”,“TER”(Tastey Enhancing Real),直译为“味道提升”。伊莱特专注于厨房小家电的研发、生产与销售。2023年,公司营收超过21亿元人民币,外销占比超过45%。
深耕:从电饭煲龙头到小家电智能制造服务商
走进伊莱特的中心厂区,不同品类的小家电在流水线上有序成型,从出口的空气炸锅、电饭煲,到供给中国国内一线品牌的定制款电饭煲,再到新兴的料理机、咖啡机,生产线的繁忙景象印证着企业的强劲实力。伊莱特多年来一直深耕小家电赛道,目前已在电饭煲领域做到了业内第一。
作为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伊莱特始终践行“改善烹饪方式,提升生活品质”的愿景,向客户提供专业服务,打造优质小家电。如今,企业已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布局:3个总装工厂与3个配套工厂(电子、注塑、五金)联动运作,其中85%的零部件已实现内部加工,从电饭煲内胆到核心电子元件,自主生产能力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总部工厂主攻出口的空气炸锅和电饭煲,老厂聚焦中国国内大牌代工,还有专门的工厂生产料理类电器,2025年,我们的泰国工厂也将批量投产,全部投产后年产将超3,000万台,营收约30亿元人民币。”郑汉忠介绍道。
▲ 成品四向穿梭车密集存储立库
业务的蓬勃发展推动着供应链的扩容。目前,伊莱特的电饭煲、空气炸锅业务占总业务量的2/3,其他小家电品类占比1/3,目前已实现国内与出口业务各占50%的均衡布局。与之匹配的仓储物流体系同样规模庞大:3个成品发货存储基地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月度收发货量超450万台;原材料仓约5万平方米,涵盖几万个SKU,其中3个CTU小件仓分布在各厂区,承担着上万个SKU的存储任务,还专门设置了恒温恒湿区和无尘食品级区域。
鉴于如此庞大的业务体量,传统仓储模式早已难以适配,这正是伊莱特必须推进智能化转型的根本缘由。
破局:智能转型的“伊莱特路径”
在郑汉忠看来,传统小家电制造业的仓储管理始终面临着一堆核心矛盾:“繁琐的 SKU、多品类、体积大、长周期的产品特性,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供应效率要求之间的冲突。”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库存管理复杂、仓储成本高企、供应链协同低效、作业效率瓶颈等多重难题——家电型号繁多导致库位划分混乱,大件存储推高租金成本,生产与销售数据不同步引发缺货或爆仓,人工操作则难以避免误差与低效。
伊莱特曾一度陷入此类困境:过往完全依赖手工作业,既无条码跟踪,亦无货位管理,拣货与找货皆凭借经验,导致效率低下。2022年起,伊莱特下定决心启动智能仓储转型。
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最大的困难首先是人的意识转变,”郑汉忠强调,“很多人习惯了老办法,对新技术、改革有抵触心理,只有让大家真正认识到变革的价值,才会主动接受。”其次,技术集成与资金投入也是不小的挑战:“智能仓储涉及物联网、大数据等多种技术,不同供应商的设备和系统容易出现不兼容问题;而且从设备采购到仓库改造,前期投入巨大,ROI的测算更是考验战略眼光。”
▲ 产品展示
面对这些难题,伊莱特走出了一条“自上而下+系统推进”的特色路径。在战略层面,伊莱特将智能仓储纳入“国际化、平台化、数字化、规范化”的发展战略,而非单纯的“一把手工程”。伊莱特高层基于长远发展考量,给予明确支持;部门领导在认识到变革对于提升生产速度的价值后,促使中层力量全力配合、基层人员主动适应。此外,信息技术、设备等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起全员推动的强大合力。
具体实施中,伊莱特严格遵循六大关键步骤:先通过深度调研摸清现有流程、操作与系统的问题,再总结分析并开展智能仓储知识培训,组织管理层、执行层参观标杆案例后进行设备选型,最后输出立项方案与ROI分析。正是这样的严谨布局,让伊莱特在两年内完成了核心仓储区域的智能化改造。
技术:两大智能仓库的“细节密码”
在伊莱特的仓储物流中心,四向穿梭车密集存储立库与CTU小件原材料库两大“智能中枢”,支撑着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转。这两个项目更融入了伊莱特结合自身需求的创新设计。
49米高的“空间魔术”:四向穿梭车密集存储立库
走进四向穿梭车立库一楼收发货区,看不到传统仓库的拥挤景象,只有叉车将货品送至输送线,4个摄像头自动完成扫码,货品便顺着轨道进入提升机,被送往2至5层的货架区域。这栋立库总高度达49米,垂直跨越6个楼层,是中国国内制造业中领先的高规格智能仓。
▲ 成品四向穿梭车密集存储立库-一楼入库
“以前存1万多托货品需要4万多平方米的平仓,还得租周边场地,人工成本也高。现在1.8万平方米就搞定了,节约了2.2万平方米的面积。”如此高效的空间利用,得益于多项创新设计:企业将原本预留的电梯位置全部改造为提升机通道,“把电梯梁改造,结合货梯技术,让提升机速度更快”;4台双深位提升机可实现1.2米/秒的高速运行,远超行业0.5~0.8米/秒的平均水平,能同时支持8排8拖货直接上架。
▲ 成品四向穿梭车密集存储立库-楼层存储
16台3D四向穿梭车是立库的“搬运主力”,它们承担着12层货架、超万个库位的货品存取任务,实现每小时110-120托的进出流量,每天可以处理1,100多托货品。郑汉忠表示,“我们根据货品高度做了差异化布局,1.8米以下的货品放在2~7层,高位货品放在8~13层,四向穿梭车能精准匹配不同库位需求。”
▲ AI视觉驱动无人叉车
更令人称道的是细节处的巧思。考虑到托盘流转于多个场地,伊莱特摒弃了传统的托盘绑定二维码模式,直接将码贴在货品上,“全程就一个码,叉车司机不用拿PDA扫码,操作更简单”。这种简化流程的设计,配合数字化管理系统,让出入库仅需3人即可完成,人工成本降低50%,破损率也下降了80%。“很多制造企业不敢投自动化,但我们两年内改完了核心仓区,另一个6层成品仓也用上了无人叉车,楼上完全不用留人。”
精准高效的“小件管家”:CTU小件原材料库
如果说四向穿梭车立库是“大件粮仓”,那么CTU小件原材料库就是“小件管家”。这个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仓库,用30,000个库位收纳了硅胶、五金、线材、电路板等各类小件物料,支撑着几千人的车间生产需求,而在岗人员仅需7人。
相较于电商领域,制造业的小件存储复杂程度更高。其物料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物料需要进行防护处理,有些则需做好防静电措施,同时还需配合生产节拍随时进行补货操作。为此,伊莱特将仓库划分为普通区、食品级区、恒温恒湿区三个功能区域,针对不同物料提供专属存储环境。其中,恒温恒湿区专门存放贵重芯片和需防潮的零配件,3台定制款海柔机器人可自主开门进入区域作业,“人员不需要任何操作,系统指令一来,机器人就会把物料送到指定位置”。
▲ CTU小件原材料库-无尘区域
13台CTU料箱机器人是这里的核心设备,借助AI视觉技术,它们能直接存取多种规格的料箱和纸箱。“别的仓库可能只用统一规格料箱,但我们通过海柔的视觉系统,能兼容大小接近的箱子,整箱到货不用拆包就能直接入库。”郑汉忠透露,这一设计大幅提升了效率,如今仓库单日出入库量超6,000箱,远超最初设计的目标。
成本控制的智慧在这个仓库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利用自身注塑厂的优势,伊莱特自主生产了近10万个统一规格的料箱和塑料托盘,“离得近的供应商可以来领料箱送货,卸完货再拉走空的料箱循环使用,连纸箱成本都省了”。系统设计上更是暗藏巧思:“给供应商的物料标签前面有特定编码,系统扫码时会自动截取作为唯一箱码,不用人工二次扫描绑定,省了不少事。”
针对淡旺季差异,仓库还制定了灵活的运营策略。每年9月至次年2月为旺季,仓库使用率可达85%~90%;淡季时,使用率则为50%~60%。通过系统每月导出数据,伊莱特会对呆滞物料进行一次清理,诸如电路板这类易于氧化的部件,不会因存放时间过长而造成浪费。
展望:从“企业仓”到“服务平台”
谈及仓储业的未来,郑汉忠提出了“四化”趋势:条码化、无纸化、可视化、智能化。“这是智能制造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这些,才能保证库存数据准确,提高管理效率。”而在伊莱特的规划中,仓储物流的角色将发生更深刻的转变——从企业的“后勤保障”升级为“利润中心”,最终成为服务行业的“供应链平台”。
目前,伊莱特的仓储物流中心已实现独立运作,采用市场化的结算机制。无论是成品仓或CTU仓,每进一箱货物、发出一箱货物均有明确的价格规定,各事业部使用仓储资源需经过审批并进行结算。这种模式让仓储中心的价值得到量化体现,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眼下,伊莱特最迫切的规划是建设30米高的堆垛机立库。“原材料货品太多,占用大量空间,建设堆垛机立库后,我们会架连廊与配套车间相连,让供应商对接更精准,每年能减少大量呆滞浪费。”郑汉忠表示,这一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原材料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同时推进VMI管理模式。
▲ CTU小件原材料库
更长远的目标是成立独立的智能仓储供应链公司。待堆垛机立库建成后,伊莱特将首先承接本企业供应商的仓储业务,随后逐步向周边企业拓展。这种从“企业仓”到“服务平台”的转型,既是响应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趋势,也是伊莱特打造“小家电领域智能制造优质服务商”的重要一步。
从专注电饭煲生产,到如今构建智能化仓储体系、布局供应链服务,伊莱特的发展轨迹印证了“创新发展”的企业价值观。正如郑汉忠所说:“智能仓储不是简单的设备升级,而是用科技重构流程、用数字化创造价值。”当这场革命持续深化,伊莱特必将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END
《现代物流》| 文章精选 137期
引领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专业供应链物流媒体
本文版权归中国《现代物流》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时间:2025年11月5-8日
地点: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