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在讨论问题时偷换概念。譬如,理想且美好的共享经济+边际成本、顶级云计算+大数据算法,但实际上却成了零售价却比出租车费用高出许多且不承担驾驶员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最后仔细一看就是个区域性线上调度+车辆租赁公司的出租车公司,还遭遇亏损。说到底就是资本盲目逐利,到最后抱团取暖。
本文将着重对快递末端的共配模式的博弈与未来进行探讨。之所以有此一说,根本原因是基于大家所认为的“三通一达”为代表的快递企业所提供的服务需要得到改进和提升,而解决的有效方案就是共配。其实有此观点的人们都是揣着一点私心,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判断错误而造成自己的损失。
金任群先生,曾担任商务部电商协会副会长。自2011年1月起担任中通快递集团服务和支持副总裁。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担任天天快递副总裁,自2006年9月至2009年5月担任申通快递副总裁。
国内外知名快递企业服务对比
首先,我们要讨论关于服务的质量好坏问题,先要问的是“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的服务“真”的不好吗?“好”的标准是什么呢?这里给介绍一下欧美和日本的服务现状。
美国亚马逊的物流服务大家捧到天上,其实那是没有去美国体验过的人脑海中臆想出来的,亚马逊除仓库就什么都没有了,UPS和FED不提供周末服务的,USPS倒是有周末服务,但是干线运输还是要靠UPS和FED,逼得没办法,苦哈哈想自己整些干线运输,没想中国的吃瓜群众就又兴奋了。再来说日本,这是被自提模式实践者奉为圭臬的,我只想告诉大家的是,2017年我随中国 《现代物流》杂志出访日本,特地就这个问题询问了日本雅玛多和佐川宅急便,答案是目前60%以上是送到家的。再看看日本的徒弟台湾,自从“虾皮”起来后,便利店已经成为灾难。顺便说下,这是台湾快递的机会到了。
当然还有人不服气,说中国京东物流服务好。这个观点基本同意,但要做些补充,客观的说京东物流没有落地配“好”,也是标准化服务,但是稳定、迅速。当然还有很多条件限制,就是相对品类、相对区域、相对产能、相对操作模式,当然还亏损。不要不服气,POP平台才是京东赢利的来源,并且主要是由通达来提供服务的。
市场供需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要讨论的是市场供需问题,那就是谁能够做到比“三通一达”们更能满足商家用户的海量需求呢?晋惠帝曾言:何不食肉糜?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阿里会是怎么样的一个规模呢?用逻辑想想!温总理曾经说过,中国人权最大的问题是要先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当然,这一切都是可以视而不见的,因为刚才说了,大家心里揣着一点私心,总之今天“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的末端服务就是不好,否则怎么可能有现在的机会呢?互联网精英的优点就是一件事还未开始就可以庆祝自己成功了,至于是否能够做到并不重要,正如开篇的案例,偷换概念然后说一套做一套。
但即便如此,事情还是要做的,怎么做呢?那就是降低服务标准,自提站和自提柜就开始登场了,尤其是前者,记得已经有达十年之久的尝试,而后者又是百亿规模投资,巨大的投入只为教育用户接受新的低标准,但是人民群众心里雪亮,实际上“三通一达”已经把用户宠坏了。古人云:由奢入俭难啊。
末端快递投递的“增值服务”
2015年国家邮政局来调研自提柜,我就提了一个问题,自提柜究竟是普遍服务(非邮政普遍服务)还是增值服务,这个问题是一定要搞清楚的。2013年起我每年大概都会发一条有关于此的微信,我的定义是“有限的刚性需要”,怎么解释呢?这就是一种用户因时、因地而有的强烈需求但不是每次都需要的“增值服务”。
因此是增值服务,所以在快递正常情况下无法满足服务需求时可以通过这些补充手段来完成,用户订制,用户买单,快递员不但不应该付费而是要能得到分润。相反如果作为普遍服务,那么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不经济的,从单位快件的处理成本来讲也未必优于人员的投递,并且用户的体验是极其恶劣的。
正如当年为了劝阻一位投资人进入时做的一个判断,今天资本的强力推动下到了这样一个规模,18年国办一号文明确的就是末端快递投递设施的公共属性,甚至明确的提出了信报箱的升级换代,这也就意味着所有柜子商业化运营的计划泡汤了,未来住建部就是负责新房规划,而旧房就进行改造了。好吧,那不就是以后一户一箱了嘛!
至于自提站,其实道路更是坎坷,日本早年几个宅配包裹,便利店自然能够应付,哪有今天中国之海量快件,所以从街边小店到便利店到专职社区店,不可谓不努力。记得当年我给小麦公社的建议是:寻找具有天然壁垒和屏障的单位突破之后再寻求点状发展,譬如学校、高档封闭社区、写字楼、政府部门或者部队等,但普通的不适合。
市场回暖 投资“雷区”需谨慎
随着1、2线城市的核心区域业务空心化、快递网点生存困难加剧以后,似乎让自提站或者说合作投递站有了机会,但即便纯粹从经营上看这些都是暂时的,这背后孕育着今天大家无法看到的风险,那就是组织成本风险,通达的成功其实是组织模式的成功,使得原来自诩道德优势的直营公司不得不模仿变成所谓伙伴制度。
具体来讲,当在某一个地区说服所有快递公司集合操作并且获得赢利后开始了扩张,但是随着站点的增加,不仅单点赢利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且管理总部的层级开始出现,效率开始下降、是非开始增加、差旅无法控制,领导人注意力迅速被分散,但这只是刚刚开始,这不过还是个百人规模的企业。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产权。当市场回暖,或者其中某一家的整体势力增强,抱团取暖成为不必要时,联盟也就解体了。要知道所有快递的加盟网点手中都握有品牌公司在当地特许经营的授权,而这些授权是可以交易的。抱歉,你们签署的协议会因为当地经营权转让而变成一纸空文。
我曾经建议过创业者,对于传统大佬的自然延伸区不要轻易进入,因为很有可能里面都是雷,行业外人不了解。当然也有可能是被忽略的,但是你一旦进入小有成就,传统大佬伸伸腿就灭了你。这就是我之前调侃说乐见大家的努力,失败了为你们鼓掌,成功了我们就来复制,同时也要感谢你们支付了教育用户的成本。
其实这里有个悖论,如果共配能够成功,那为什么不都交给邮局呢?为什么现在都要搞PPP呢?创业者一定要避免陷入 “滑坡谬误”,美好愿望是需要实力来实现的,君不见那些互联网的故事快讲不下去了吗?大家不妨换个思路,可以做补充,可以做增值,而绝不是革命或替代,互联网小闯将的结果一定就是韭菜啦。
“三通一达”们自出身那天起就伴随着没有停止过的批评、嘲笑、责难、蔑视、谩骂甚至诅咒,直至今天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体快递企业及企业群,占据了中国快递行业80%的市场份额,成为支持中国线上零售商规模远超美国的坚强后盾,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深层次的并不为人们所知原因,让我们留待下回分解。
(本文不代表本刊观点)
其他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