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巨星 Kyosei
物流技术与战略杂志社 社长
中国《现代物流》 董事长
中国台湾“经济部标准检验局” 物流及包装标准技术 委员
中国台湾全球商贸运筹发展协会 理事
曾任中国台湾军队后勤补给官、日本ACE制作所电气工程师、中国台湾自动化协会副秘书长与台湾Maswin物流公司总经理。1990年代,带领日本物流产业进入台湾市场,促成台日物流的高度合作。2006年进驻上海,引领着两岸物流产业发展,成为两岸与日本产业交流平台。从事物流会展传媒工作多年,是两岸多家企业顾问及项目推动者,活跃于两岸物流业界。
顾问项目:江西鹰潭与昆山千灯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德邦物流、世邦国际物流、台骅控股、震旦行、大成长城、永联物流开发、盒马网络…
著作:《宅配大时代》、《物流中心营运案例集》
---------------------------------------------------------------------------------------------------------------------------------------
以共享+智慧+新零售的概念,开发14,000坪冷链物流基地,构建生鲜处理、中央厨房、冷链配送及供应链金融等功能的三栋冷库,配备自动仓库、机器人、AGV与IoT智慧物流系统,服务食品食材贸易商、食品制造商、连锁零售商、批发市场、生鲜电商及餐饮业。
----------------------------------------------------------------------------------------------------------------------------------------
科技,让世界的零售与餐饮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新零售”与“外卖服务”兴起,生鲜农产品与餐饮,能够直接配送到家。在零售与餐饮业先进的国家,选择门店的概念中主导便是:location!location!选择一个对的设店位置,是永恒的真理。传统零售方面,就是规划好供应链,选好店铺位置→布置好的动线→赏心悦目的摆设→陈列有竞争力的独特商品→做好宣传→等客户上门→做好客户服务,做好物流,是再传统不过的商业模式了。在生产批发方面,农渔牧民依据经验与自身条件,生产出农渔牧产品,运到批发市场销售或是贸易商自海外进口到市场销售,也有的农渔牧产品运到食品加工厂或经由贸易商外销到世界各地,经过批发市场的农渔牧产品,再经由菜市场、餐饮业与零售商贩卖或加工,最后到消费者手上。传统的物流方面,农渔牧生产后(采摘、捕捞、屠宰),在产地先预冷处理田间热或直接进冷库,运送到批发市场、加工厂或装载至外销集装箱,物流过程主要是冷链运输与冷链仓库储存,同时也经由不同的基地作为冷链加工或分拣,最后到餐厅、零售商店与菜市场。
全程冷链是农渔牧产品的损耗关键,因此在批发零售的过程中全程冷链物流的使用率都能达到90%以上,全程冷链使用率包括产地预冷→产地冷藏保管→冷链运输→销地冷链保管→冷链方式销售→冷链配送→冷链方式零售(冰块冰温或冷冻冷藏柜)→冷链宅配。这种冷冻冷藏供应链流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在认知上,这是当然!
以上传统的商业模式,已随着科技的进步,变革正在进行中,您感受到了吗?我们也来了解一下目前市场上的新商业模式。只有创新的商业模式,才能改变既有的传统模式和格局,以及混混沌沌的未来。
上引水产——海鲜餐饮新零售
上引水产隶属三井餐饮集团,创立于1992年,董事长黄奕瑞,日本料理厨师出身,三井餐饮集团在2012年入驻台北市滨江果菜批发市场后方的滨江鱼市,成立了上引水产,这里的海鲜除了活体海鲜养殖区之外,还有生鲜超市、立吞美食、乐烹锅物、海鲜烧烤、鲜味吧、熟食便当、生活杂货、果汁吧与海餐厅等,时尚的布置,高CP值(性价比)商品、加上超新鲜的体验,使其成立迄今,依旧每日客满,上引水产一家店据估计每年约有人民币1亿元以上的营收。以虾蟹贝类的活体海产养殖区作为进店的第一印象,就已震撼!“活体”+“大数量”就是新鲜与便宜的冲击,站立吧台的众多食客,享用着寿司或海鲜套餐,站立着享用美食,就代表用餐时间短(约30~40分钟),让翻桌次数更多,容纳更多食客。烧烤区、火锅区与海鲜餐厅的用餐时间较长,但客单价更高。此外,还有外带的热熟食与超市冷藏熟食,可在店外的桌边站立食用。营业时间从早晨6点开始,作为海产批发业务,邻近中午以后,一般顾客才开始进店消费。
三井餐饮集团有八大品牌,除了料理店自用外,很早就开始进入水产批发业务,自行进口海鲜,批发销售。本身主营日本料理,消耗量就大,大量进口让成本更低,且不会受制于人,餐饮+超市的结构,让客流量更大,损耗率更低,利润也更好。
上引水产真正的Knowhow(诀窍)是商品结构与采购,三井成立水产采购团队,到海外直接找到好质量又能稳定供货的海产供应商,海鲜的质量好坏及供应价格是要有精准的眼光来判断,除此之外,选择适合国人口味习惯的海产是主流做法,引进小宗海产考验的则是眼光与赌注,且市场要培养,若没勇气只能随波逐流。排队等待用餐,则是塑造“好奇”,当顾客看到这么多人排队,就会产生好奇,“这么好吃吗?我也来吃吃看。”立吞(站着吃)是属于日料的习惯,吧台厨师工作的同时,也收拾餐具与清洁,不增加工作人员,最少的人力做最大的事,客单价平均在人民币300元,因此利润率极高。
永联物流开发——新冷链物流中心
2020年3月,永联物流开发公司,投资了人民币9亿元(不含土地成本),在中国台湾新北市瑞芳区动土新建冷链物流园区,这是台湾目前最大规模的冷链园区,在14,000坪的基地上兴建三栋冷库,一栋为生鲜处理中心即中央厨房为主,楼地板面积2,921坪;一栋为食品生产运销中心,楼地板面积5,995坪;一栋为储存型冷库,兴建一座14米高AS/RS自动仓库占地1,933坪,总储位数达8,500个托盘位,流通加工区约占2,640坪,总楼地板面积为4,573坪。永联物流开发公司是台湾最优秀的物流地产开发商,隶属霖园集团(国泰金控),总经理张建泰的背景是建筑设计,并非物流界出身,想法未受传统束缚,对建筑美感、实用性及质量有其坚持,该园区将打造出集中央厨房、生鲜处理、冷链配送、便利店冷链商品供应商、进口贸易商、连锁餐饮及生鲜电商的多功能冷链物流园区,进驻到园区的企业,还能获得供应链金融的服务以及协助商贸买卖的服务。冷链物流园区虽然是重资产投资,但母体是银行及人寿保险公司,资金宽裕,无须借贷,永联已成功开创出一个新商业模式,捧着金饭碗但毋须讨饭,客户将不断拜托来承租冷库,因为成为承租户后,能解决加工问题、有弹性的淡旺季租赁面积、商品融资、生鲜电商的物流作业以及未来的商流问题。该冷链物流园区,主要以邀请连锁渠道企业、新零售企业、连锁餐饮、食材供应链企业、进口贸易商与生鲜电商企业等品牌商进驻,让食品供应链形成一个封闭的合作模式,相互帮衬、相互买卖,形成共赢的新商业模式。
未来冷链商业模式是什么?
生鲜产品的传统流通过程是:产地生产或国外进口→交给大型连锁通路商、连锁餐饮、加工工厂或批发市场→零售门店、菜市场、餐厅→家庭个人,冷链物流在其中扮演集中与分散过程,这是再传统不过的商业模式了。当我们习惯性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模式时,中国大陆市场庞大,资源丰富,加上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与4G/5G高速通信技术的发达,市场经济因发展时间短,各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跳跃性发展,其中新零售、电商、外送服务、行动支付等,带动商业创新巨轮,使中国大陆的商业模式成为国际瞩目焦点。
当我们看到这么多的创新商业模式后,是否应该仔细想想,我们该怎么做?
物流是流通的配套,未来的物流是什么?首先要看未来的流通模式是什么。以上引水产、盒马及KASUMI超市为例,鲜活海产、超市餐饮、行动支付、大数据、O2O线下线上销售模式及外送服务,流通模式已在根本性改变。而物流模式要如何创新呢?以日本横滨果菜批发市场及盒马为例,横滨果菜批发市场是日本传统批发市场改革的第一枪,传统菜市场消失了,连锁超市与餐厅绕过批发市场,直接跟产地进行交易,批发市场的功能逐渐丧失。因此,转型为物流服务是最好的选择,横滨物流因而诞生,设在批发市场内的独栋冷链物流中心,增加了截切加工与超市小包装功能,服务餐饮业、连锁超市业,还帮邮购电商业做生鲜冷链的分拣作业。
冷链物流仓库与冷链车辆,本就是属于重资产投资,一般需要向银行融资贷款,折旧摊提时间长,负担极重,而物流服务收入又因竞争大利润微薄,食品安全风险又高。物流的主要收入中仓储收入约占40%、分拣收入5%与运输配送收入50%,其他的包装及贴标等加工收入5%。冷链物流服务的微薄利润,根本分担不起重资产投资成本!因此,冷链物流服务商必须有以下认知:
跨入商流
进行商品贸易买卖,如MARUHANICHIRO、日本冷藏、五十岚、横滨冷藏、C&F、丘寿等,都是从事冷链商品的贸易,也做第三方物流服务。
食材供应链物流
作为餐饮行业的食材供应商,帮助客户销售产品给餐饮行业,可做代销售,代收货款,提供金融服务等。
物流代运营
协助品牌商运营物流,品牌商自建物流,将作业委托3PL,双方公开透明成本,3PL收取约定服务费。
增加服务功能
冷链物流中心必须增加中央厨房、截切、食品加工与包装等功能,建立起不可替代的地位,改变成为卖方市场。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商业模式还要继续走下去吗?新冠疫情让超市行业受到伤害,餐饮业、观光旅游业与制造业等受伤更严重,线下零售门店门可罗雀,但是从事在线业务的宅经济却是大发利市,生鲜超市等流通业发展在线的电商业务势在必行!冷链物流服务呢?冷链物流设施是重资产投资,由货主投资兴建是最好,商流物流一起做,物流成本用商流利润来弥补,剩余的物流空间又能顺便对外出租。就像永联公司的新冷链物流园区,开了一扇创新的大门,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需求。
--------------------------------------------------------------------------------------------
文章来源于中国《现代物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