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观点直击 > e >

【大咖有约】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 会不会快速被“干掉”?——李光集
时间:2021-05-31 14:04       来源:文|李光集
 
 文|李光集
 
在中国,卖菜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个人简介

李光集,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正高级经济师、高等教育讲师职称,曾任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现任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任上海江杨水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多家公司董事、中国蔬菜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食品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标准化协会粮油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蔬菜食用菌协会生鲜配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科技兴农项目评审专家、中物联农产品供应链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2020年上海市正高级经济师评审专家、2020年上海中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评审专家等。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研究》、《企业管理》等国内期刊发表各类文章30多篇,参编《流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0)、《现代流通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果蔬批发市场交易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4768-2017)、《肉类批发市场交易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4769-2017)制订。
 
工作单位: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76号
邮政编码:200010
 
 
 
近年来,蔬菜流通前所未有地成为资本、媒体、政府和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向来毫不起眼的“菜篮子”,成为大批资本角力的战场,从生鲜电商、新零售到社区团购,各路资本在这一领域轮番轰炸,希望通过巨额的资本投入来改造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杀出一条血路,拥有一席之地。这些资本都是冲着“蔬菜重复消费、高频购买、高批零差价”来的,意在通过减少蔬菜流通环节,获得高流量和高价值。那么,资本的如意算盘会不会快速实现呢?
 
中国蔬菜生产流通现状
 
蔬菜产品属于非标产品,具有体积大、重量重、品质控制难、质量稳定性差、不耐储存、保鲜保湿要求高、物流组织难等特性。目前,中国蔬菜生产流通还是以传统生产流通方式为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蔬菜生产以家庭
为主体的小规模分散生产为主
 
中国人多地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生产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就成为了中国农业的主导生产方式。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中国农户有2.3亿户,户均经营耕地规模7.8亩,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而在西南地区,不但户均经营耕地规模小,地块也特别零散。蔬菜作为副食品虽然全国每年播种面积有3亿亩左右,但每个农户都会种植一点,即便蔬菜主产区的专业蔬菜种植户,多数家庭种植面积就几亩,组织化、规模化种植的比例并不高。
 
蔬菜供应链渠道复杂,环节多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蔬菜品类也很繁多,目前蔬菜流通已经形成“大范围、长距离、多渠道”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蔬菜供应链渠道复杂,纵横交错,流通环节很多,最长的渠道从生产到终端消费者要经过七、八道环节,形成层层转运和物流重组,与发达国家相比,流通效率不高。(见图1)

 
农产品市场是蔬菜流通的主渠道
 
据商务部统计,全国有农产品市场4.4万家,其中批发市场4,100多家,农贸市场、菜市场和集贸市场近4万家。2019年批发市场交易额达到5.7万亿元,交易量9.7亿吨,经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大部分都经过农贸市场、菜市场和集贸市场到终端消费环节。目前约七成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分销,蔬菜经批发市场分销的占比更高,农产品市场仍然是流通的主渠道。


 
 
运销主体同样“小且散”
 
蔬菜运销主体以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为主。蔬菜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脏、重、累”的辛苦行业,一般城市居民都不会从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4,1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各类经销商户有近240多万个,4万家各类农产品零售市场有各类经销商户400万个左右,这些经销商户主要是农民和农民出身的个体工商户。目前蔬菜运输基本上都是公路运输,从事蔬菜运输业务的车主基本上也都是个体运输户,组织化、规模化的运输公司基本上都不承接蔬菜运输业务。
 
蔬菜冷链经由率低,流通损耗高
 
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冷链物流普及率不高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在中国由于冷链物流成本比较高,对比较廉价的蔬菜而言,承受不起冷链物流的高额成本。据相关统计分析,2019年中国蔬菜冷链物流渗透率才5.8%,这也意味蔬菜冷链经由率非常低。同时,由于冷链经由率低,缺乏采后预冷和冷链运输,中国蔬菜流通损耗率高达25%左右。


 
干掉中间环节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现象上来看,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蔬菜流通环节实在太多,效率不高,很有必要大幅度减少中间环节,而且从理论上来讲完全行得通。因此包括生鲜电商、新零售和社区团购在内的新业态和新模式,都希望通过建立与源头的直采直供体系,减少环节,提升效率。然而十几年来,在大量资本支撑下的新模式依旧乏善可陈。那么,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事情,为何做起来这么难呢?核心是成本和规模经济的坎迈不过去,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流通环节数量
取决于规模经济实现程度
 
供应链流通环节的多少取决于各环节多大程度实现规模经济。“直采直供”虽然理论上行得通,实践上确实能大幅度提高时间效率,但产业运作关键要看成本效率与时间效率的匹配度以及消费者对成本价格的接受度。在行业集中度高的情况下,产业链各环节很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流通的中间环节自然会大幅度减少,但在产业链两端都“小而分散”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加中间环节来层层提升规模经济,降低流通成本。蔬菜产业和快递产业高度相似,生产者(发快递的人)与消费者(收快递的人)这两端都是“小而分散”的,快递小哥收单后并不会点对点进行直接送达,而是增加中间环节,通过层层转运实现物流重组,最终送达收件人。在这种情况下,减少环节反而会增加总体流通成本。对蔬菜流通而言,很多流通环节是必要的,产地前端需要层层集中提升规模,销地后端需要层层分销到达终端消费,目前难以大幅度减少。


 
 
生产方式决定流通形态
 
生产决定流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流通组织形态。农业生产力提升不仅取决于生产工具,而且受制于农业资源禀赋,中国不仅人多地少,而且山地丘陵多平原少,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在现有小规模分散生产模式下,中国蔬菜流通方式很难转换成美国那样以“大平原、大农场、机械化生产”为基础的“少环节、点对点”的大规模物流配送模式,即便要向这一方式转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随着各环节生产力的提升而逐渐提升。


生产集约化的道路依旧漫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规模庞大,2019年乡村常住人口仍高达5.5亿人,农业一直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尽管在产业运作方面亟需推进生产集约化,政府也鼓励土地流转,但土地和生产集中速度不会很快:一是十九大已经明确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三十年土地承包期,这意味着到2057年之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模式仍将是主导;二是中国城镇化和吸纳就业能力还有限,无法解决大规模低劳动技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三是农民“小农意识”突出,合作意识不强,推进产业合作难度大;四是出于政治和社会稳定考虑,政府也不会强制性大规模推进土地流转,更不可能通过将农民硬挤出来推进土地集中。而且目前单体几百亩的流转规模看似不小,但在面对全国消费需求和多品种种植的情况下,依旧属于“小而分散”。


现有产业模式为成本最低
 
现有的蔬菜产业链组织形式是成本最低的产业链组织形式。蔬菜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种植、采收、加工整理到运销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在蔬菜成本中占主要部分。在以家庭为主体的生产环节,农民对自己的劳动力是不计成本的,而且老人这样超过正常就业年龄限制的劳动力都充分利用起来了;在运销环节,个体老板和个体工商户对自己的劳动力也是不计算成本的,而且还没有节假日、带薪休假和每天八小时工作时间的限制,尤其是卖菜的零售商户,自己既是采购员、搬运工,又是营业员、收银员。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极其认真负责,精心呵护商品品相,最大限度地减少损耗。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计成本,才使得中国的蔬菜价格比发达国家便宜得多,消费者才可以有幸任性地消费各种蔬菜。如果生产和流通环节都规模化、企业化运作,雇佣工人工资和社保支出就是一笔庞大的成本,而且责任心还不一定有这些个体户高,必然会推高菜价。
 
产品特性决定直接规模化难度高
 
蔬菜产品特性决定着单品需求很难直接规模化组织。与欧美不同的是:一是中国蔬菜品类繁多,产于不同地域的同一品类其品质和口感也有蛮大差异;二是不同品类蔬菜产品运输途中保温、保湿要求有差异,长距离运输基本都是单品运输,很难混装;三是长距离运输车型越大,单位运输成本越低,目前长距离跨区域运输的经济起运量基本是每车30~40吨;四是单个单位的单品采购需求很难达到经济起运量;五是蔬菜不耐储存,货架期短,需要快速分销分散风险。这也意味着少环节的“点对点”需求对接还难以实现,依旧需要适度增加环节来实现分销。


 
消费需求影响
 
消费多样化、个性化使得蔬菜消费需求日益细分化、碎片化。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大范围的人员流动,家庭和餐饮业对蔬菜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随着家庭的日益小型化,单个消费者的单品采购量不仅提升不了规模,而且日益小型化、碎片化,这与减少流通环节所需要的规模化背道而驰。消费趋势的这种变化,无疑也会制约流通环节的减少。
 
新业态、模式前景不明
 
减少流通环节的新业态、新模式探索自身前景不明,短期内很难对传统蔬菜流通渠道进行替代。近十年来,在资本的加持下,以生鲜电商、新零售和社区团购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希望通过“补贴”和“倾销”的模式,采取非公平竞争的手段,强力冲击和改造蔬菜供应链,但从目前来看,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很多新业态、新模式的头部企业自身生存举步维艰,一旦缺少资本的输血,随时可能倒下。同时,对蔬菜供应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民生领域,已经过了“资本打着创新旗号”就可以横冲直撞的时代,政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利剑随时可能挥下,新业态、新模式野蛮生长的机会无疑会减少。另外,从成本的角度看,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新业态、新模式的人工和平台投入成本更高,没有比较成本优势,很难与传统渠道竞争并实现替代。

总之,减少蔬菜流通中间环节之路依旧很漫长,在现有生产端和消费端都高度“小而分散”的产业环境下,想快速干掉中间环节是不太现实的。




(本文不代表本刊观点)
文章来源于中国《现代物流》杂志

下一页
参与评论
资讯

更多>

风云人物

更多>

活动一览 国际考察团 论坛

更多>

物流中心案例

更多>

破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重载型堆垛机赋能铝业智能化发展


扫描二维码
关注《现代物流》公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901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