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Lazada宣布,推出一系列跨境业务战略升级举措,以进一步支持全球品牌及商家,在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市场抢占先机,触达区内更多消费者。升级举措包括开放新的跨境卖家自助申请入驻系统、在Lazada营运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越南六个市场分别培养300个优质品牌卖家,并会将“全球精选”(Global Collection)升级至2.0,提升物流时效及降低成本等。
Lazada联席总裁印井表示︰“我们希望成为商家和东南亚5.6亿消费者之间的桥梁。Lazada对东南亚的深入了解,结合阿里巴巴的商业操作系统,将为中国卖家和品牌提供专业工具和服务,让他们在东南亚能够迅速成长。”
消费者对跨境网购的需求持续增长,过去3年,Lazada跨境业务的商品交易总额(GMV)增长高达4.6倍,在Lazada业务覆盖的六个东南亚站点,跨境业务的增速全部优于当地站点的整体增长;单月成交额超过3万美元的跨境商家数量增长400%以上。此外,印井提到,东南亚地区20至45岁年龄段人口的占比超过45%,互联网渗透率目前为50%,市场空间巨大。
Lazada基于阿里巴巴平台生态,以及其强大的科技及物流能力,致力与商家一起去发掘这片蓝海。其中,今年4月起,有意向加入Lazada的跨境卖家不再需要通过邀请入驻平台,而是可以在自助系统提交申请,审核完成后即可入驻成为Lazada商家。Lazada跨境业务总经理苟莎莎表示,平台欢迎具有品牌优势、服务能力和跨境运营经验的商家,与Lazada一起服务东南亚消费者。
至于这次升级的“全球精选2.0”,是一个基于算法来提升卖家营运能力的工具。通过导购、搜索推荐、流量支持及物流链升值等多个方面,来支持商家的优质商品更容易及更有效地触达消费者。印井举例,通过全球精选的模式,可以进行千人千面的流量分配,让消费者更高效看到吸引的商品。
此外,全球精选会为消费者提供7个工作日包裹送达的“标准物流”服务。
事实上,Lazada所在的6个东南亚站点市场的文化和语言都不一样,加上这6个站点的人口近6亿,多国面积狭长且岛屿众多,使物流成为东南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印井表示,Lazada会持续发展商家的“工具”,从物流及支付方面更好地服务商家。
Lazada提供多语种的界面,除了英文之外,还有泰文及越南语等。而背靠阿里巴巴强大的技术能力,Lazada于去年上线了支持英文与泰文、英文与越南语,以及英文与印尼语实时翻译,覆盖买卖双方实时通讯沟通、商品详情及优惠券等商家自营工具。
物流方面,他说︰“今天,如果商品在我们的中国深圳仓内,可以做到72小时送达东南亚消费者手上,为商家及消费者提供可持续性、有确定性的物流安排。”现时Lazada 在6个站点市场有31个自营的海外仓,并与超过100家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合作,基本上在6个站点的核心城市已做到当日达及次日达。
今年Lazada将在更多国家建立海外仓,进一步拓展6国物流72小时必达,满足美妆等新兴品类的物流时效需求,实现跨境优质商品的本土化体验。同时,海运线路亦将由运往马来西亚,拓展至其他东南亚国家,搭建大件商品出海无忧服务。
支付方面,Lazada已于多个东南亚国家推出电子钱包,更流畅的购物过程,有助提升消费者的体验,而商家就可以在交易中有更高的确定性,Lazada也为商家提供更快速的汇款,提升他们整体的营运效率和降低成本。
以来自中国的商品为例,通过与菜鸟全球智能骨干网络的融合,商品可先由菜鸟物流伙伴运送至东南亚,再由Lazada无缝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去年双12期间,跨境海运物流帮助中国内地的大件家具首次出海马来西亚;Lazada东南亚的尾程配送团队创纪录地在一天内运送超过100万个包裹;3架物流专机为印尼、菲律宾和泰国消费者配送超过200吨包裹。
受益于海外仓的物流效率提升至次日达,众多跨境卖家在2018年收获颇丰。农历新年的年货节期间,马来西亚海外仓的销售较日均水平增长近10倍,多个内地跨境卖家手表品牌等充分利用了Lazada海外仓模式、实现销量翻倍。
谈及年货节,刚过去的2019年农历新年时,不少中国内地品牌首次登陆东南亚,收获热烈反响。其中,厨房家电品牌“九阳”首次参加年货节,在Lazada马来西亚站点销售的面条机、榨汁机等产品,上线砍价活动后瞬间售罄。“御泥坊面膜”在Lazada新加坡、马来西亚同步发售新年限量版面膜,喜庆的包装和平易近人的价格亦受到当地消费者热捧。
印井又分享,Lazada也将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及双12等多个大型活动带到东南亚市场,广受市场欢迎,去年的双11及双12活动中,收获超过13亿人次的访问量,有逾40万品牌及商家参与其中。他表示,除了中国、印度,整个东南亚有非常庞大人口红利的基础,以及对整体电商强烈的需求。Lazada对未来大力发展电商充满信心,希望可以携手更多高家,发掘这片蓝海,继往开来。
(资料来源:阿里足迹网站)
(来源于中国《现代物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