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观世界之趋势 >

于细节下“真功夫” 助力冷链行业发展
时间:2019-01-18 16:16       来源:文 | 本刊编辑部
【导语】中国冷链服务市场的混乱,不仅让用户蒙受损失,也让企业自身发展受到了限制。对于企业而言,于大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非一日之功,倒不如从细节处来提升服务质量。



2012年,笔者在成都任职,当时成都的城市冷链配送环境还不是很成熟,处处可以见到用电动自行车配送冷饮,或面包车盖上棉被送牛奶的场景;沿海发往成都的冷链专车也不多,为了使长途干线运输的成本降低,大部分都是零担拼车(一辆车上的货物有多个货主,每批货要在沿途不同的城市下货)。由于上海到成都的公路长达2300公里以上,成都往往已经是最后一站,用户方发现冷链车辆到货的温度是正确的,但是用来装货的方形纸箱到货后外箱却成了“窝窝头”形状,显然是由于司机在中途曾关闭制冷设备而导致。当地主管便要求供应商及车队出具商品全程没有失温的温控纪录,否则就必须拒收,此举虽能保证货品的温控和品质安全,但却让门店背负缺货的风险。

后据相关人士解释,以往大型车辆从沿海开往内地时均需要翻越秦岭,若没有集中车辆所有动力爬坡,就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才能通过。之后,上海顶实通过库存管控技术,结合从沿海发专车,导入全程电子实时温度监控等各项管控方式才改变了这个困境。
 


冷链物流的现况
 

 

      笔者引用上文的例子,正说明了现今中国冷链服务市场状态,还存在许多不平衡之处,例如沿海与内地城市不平衡,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不平衡,服务品质与提供服务的价格不平衡等等,笔者认为可以用下图的常态分布曲线来说明。

存在冷链需求的行业在市场中非常多,从最高端的医药行业到最广泛的食品零售行业,无一不需要使用到冷链物流服务,其背后衍生的供应链上下游对冷链品质的要求,对整个行业既是一件好事,也是挑战。在此以温度纪录工具为例,分享行业内现在普遍被使用的几种具代表性温控工具(表一)。

 


 

另外,提供高端冷链物流服务的价格都相当高,服务类型也相对冷门。而低端冷链物流服务的价格却并不见得低廉,不仅如此,其很多服务环节和程序不符合食品安全, 甚至无法规可依循和管理, 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重大客诉。长期以往,冷链市场中服务品质平庸的冷链物流服务商越来越多,市场的服务及价格混乱。有冷链需求的客户都普遍认为花钱享受到的冷链物流服务性价比偏低,甚至根本无法找到评价一家冷链物流服务商的衡量指标或市场评价。

这就是时常在业界听到的一个道理:所有人都想花三星级的钱住五星级的酒店,但是却鲜少有人真正知道如果一家酒店门上没有星级牌,到底要用什么标准去评定星级,才会有物超所值的体验?


改进作业方式和配送机制,提升物流效率

上海顶实在过去十年来长期服务全家便利店,伴随客户从200多家店一路成长到2200多家店。孙子兵法作战篇有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身为全家在中国指定物流服务集成商,除了定期观摩日本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成熟技术相对先进的做法之外,公司本身更累积大量符合中国国情的操作经验,成为便利店百家争鸣背后的关键利器。就助力便利店冷链配送方面,笔者将以两个实例说明上海顶实的操作方案。

活用播种式与摘取式,充分支持客户需求及商品鲜度

便利店贩售的商品有效期即是鲜度,商品越新鲜,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越好,因此上海顶实致力于将短效期(保质期21天以内)的商品,在生产后的24小时内配送到门店,对于这方面解决方案,上海顶实采用播种式理货方法,确保商品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分拣,所有门店同时完成理货,分批装车出货。在传统的操作方式中,大多只能依赖表单理货或摘取式理货,完成上百家门店的分拣往往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

善用单温层冷链车配送

大多数企业为了降低门店收货次数及降低配送费用,往往选用多温车实现多温层同时到店的方式,然而,这种操作方式对于食品安全存在两个场景风险。一是店外卸货。对于每辆冷链配送车必须配送十家以上门店而言,意味著车厢必须在配送期间至少开关门20次以上(10店x2个温层),特别是在高温的夏季,对于车厢及商品失温都有极高的风险。

另一是店内上架。多温层商品同时到店,对于店员是一项挑战,一方面大量商品占据门店狭窄的通道影响消费者动线(即顾客流动线),二方面冷链商品上架期间顾此失彼,不是遇到上了冷冻就牺牲了冷藏,否则就是消费者需要结帐,置商品于室温环境下等待上架。因此,单温层车在便利店物流的配送上具备一定的支持优势:一方面降低车辆开关门次数,另一方面减少店员的负担,大幅度确保了商品失温的风险!

面向便利店冷链物流的期许与未来


       中医药行业中有条古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身为物流人,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而冷链物流更多的就是在确保食品安全!接下来的几年,笔者认为冷链物流应该要有两个变化,来共同助力市场及行业发展。首先是冷链物流服务商必须提出人货场重构的作业方式;其次是冷链物流界应该要出现一个类似《米其林红色指南》的权威等级评价,供客户遴选需求的供应商,也敦促冷链物流服务商有更上一层楼的自我要求。

(本文不代表本刊观点)

 

(图片资料来源:新华网 www.news.cn)
 

其他文章链接:

 

【封面评论】迎战来袭——中国冷链物流的挑战和机遇

【观点】电子商务及生活外卖 改变零担货运生态

【专栏】物贯西北 有条不紊——访宁夏新华百货现代物流有限公司物流总经理 赵军龙

【专栏】赏盘中美景 品蔬食三味 ——访大蔬无界CEO及联合创始人 宋渊博

 

 

下一页
参与评论
资讯

更多>

风云人物

更多>

活动一览 国际考察团 论坛

更多>

物流中心案例

更多>

破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重载型堆垛机赋能铝业智能化发展


扫描二维码
关注《现代物流》公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90117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