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宇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拥有独立报关行、报验中心, 全资集装箱运输车队,在物流园区的合资仓库已投入使用。公司在日韩、东南亚航线有较强优势,以全球特种集装箱运输为经营特色,与C O S C O , C M A , A P L , M S C , R C L ,NYK,ESL,EVERGREEN,OCL等多家船公司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青岛宇都国际如何从众多物流公司脱颖而出,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为此,我们采访了青岛宇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李波总经理,请他为我们来揭秘他们的成功之道。
记者: 贵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就我相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少不了您及工作人员的艰苦奋斗,能否请李总介绍一下贵公司的发展历程?
李总 :1993年我毕业于青岛港湾学院的港口管理专业,1994年加入到SITC海丰航运集团,一开始做的是最基础的单证和客服,从1996年开始做销售,一做就是十多年。我发现物流行业从1996年开始就渐渐转变成了买方市场,2000年就更加明显,与此同时物流的竞争也开始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流服务企业资质审批权限的下放,随着物流企业越来越多,逼迫着企业慢慢细化服务,从原先的价格战变成了服务战,市场也开始逐渐细分。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感到有契机,于是2004年成立公司,主要做近洋航线,即韩国、日本、东南亚等亚洲航线。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制造业上升迅速,基础设备很多销售到日本、韩国、台湾等地,所以船公司特种的集装箱比较紧缺,而船公司配备的特种集装箱数量不够,周转不及时,导致客户至少要提前20天的时间报订舱计划,甚至还没有箱子用,这样就有可能给客户带来成本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公司首先是租特种箱,满足客户需求,到了08年开始我们有了自己的集装箱,到10年我们基本上占有青岛中日航线80%以上的特种货物运输份额,我们做到一个是专业化,可以给客户提供充足的箱源,他们不用考虑我们的这个货生产出来还要等很长时间找箱子,保障了他的交货期;第二个是成本降低,以前一个柜平均1500美金,现在可以降低到600或700左右,将近一半。
回首这些年走过的历程,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我们优秀的团队。公司成立8年,工龄超过五年的员工占到60%,核心团队基本没有动过,正是有这么一批志同道合的年青人在一起,我们才能取得今天的一点点成绩。
记者 :具体是通过什么手段来降低成本的?
李总: 我们和船公司谈的时候是长期稳定的箱量,用的是自有特种集装箱,并不租用他们的集装箱,也就是说,我们的货物只是占用船上的位置,所以我们谈到的价格就比较有优势,这样的话也可以给客户降低很大的成本。我们和客户合作的时候会了解到他们的生产周期、出货的频率等,那么我们就可以调整箱子的周转时间,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的集装箱是按照国际集装箱标准在国内定做的,形成了比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大多船公司都有这样的业务,但并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没有特别重视这一块,因为他做标箱的业务量会比较大,这个特种箱可能连他的1%都不到,不会放太多精力在这上面。
记者: 特种货物运输,一般是超高、超宽、超大的,捆扎,加固一定是比较困难的,请问李总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李总: 我们用的特种集装箱也是国际标准规格,分20英尺和40英尺,同时我们拥有自己专业的装卸加固队伍,有多年作业经验的专业人员,保障了客户在运输大型设备时候的安全要求,我们有完整的到船公司认可的操作规范,保障货物在船上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我们还有专业的人员去为客户设计物流解决方案,包括如何配箱,用多少个箱子最合理等等,形成了一个海运订舱、报关、报检、车队和装卸加固一条龙的服务。相信这是以后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方向。
记者: 在物流过程中的追踪系统方面,你们有怎样的创新吗?
李总: 我们发货以后以电子方式给客户提供货运信息,今后我们会在集装箱上放一个芯片,可以随时追踪到货物位置。特种箱运的是特种货物,货物的货值都比较高,客户首先考虑的就是安全,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客户随时看到货所在的位置,从而让他放心。
记者 :海上运输的货物会有受潮的风险,你们有什么比较好的举措?
李总: 我们还可以为货物做真空包装,包括大型的ct机、医疗设备、手机屏幕、电视机屏幕,尖端设备等都可以,这种业务现在做的比较少。
记者: 创业过程一般总是充满艰辛和起伏的,能谈谈印象比较深的事例吗?
李总 :开始的时候,有些船公司不太配合,很多时候我就自己在码头看着箱子吊上去,因为货物超高超宽,往往要最后一个吊上去,有时候为了装箱,晚上下雨也要在码头上盯着。合作时间长了大家看到了我们的执着,才有了现在的融洽合作。
记者: 公司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打算?
李总: 我们要能提供全球最专业的特种货物运输解决方案,就必须向专业、精业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做远洋特种货物运输,与欧洲、美洲,中东等客户都有合作,也不断更新和完善我们的设备,相信未来一定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谢谢!
(来源于中国《现代物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