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已经度过黄金10年发展期的食品饮料业,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其发展势头开始逐步放缓,传统的食品饮料行业纷纷开始寻找转型之路,那么,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而“供应链4.0”又将如何引导食品饮料行业的未来?
食品饮料行业在中国火了近20年,这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所特有的市场环境。十六大以来庞大的消费者群体的崛起让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经历了黄金发展的十年,令其产生了质的飞跃。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速,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常态下的市场所产生的新要求,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势头也开始逐步放缓,于是传统的食品饮料行业纷纷开始寻找转型的方法,通过对国际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希望在供应链上寻求突破口,并认为智慧的供应链(即“供应链4.0”)最终将会引导食品饮料行业的未来。就食品饮料行业新常态客户的需求,以及在这个趋势下,对供应链管理有怎样的启示等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麦肯锡资深供应链专家苏旻。
高速增长时代落幕
面对食品饮料行业这样一个刚刚经历过黄金发展期,并已迈入平缓发展的需求市场,苏旻认为这个趋势虽然与整个GDP放缓环境密不可分,但同时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在黄金发展的十年内,整个行业不断上升的增长趋势,厂家只要生产就能卖得出去,通过各级分销商进行渠道下沉。随着国家经济的放缓,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影响到整个食品饮料行业,并让这个市场也开始放缓;同时,已经经过了10年高速发展的食品饮料业,让消费群体对产品本身的关注开始下降,并逐渐转移到服务上面,许多消费者都希望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这从某个侧面也可以显示出消费者追求更好服务的生活姿态;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在未来比重的不断加大,让这类消费群体较之产品价格,更加重视品牌和消费体验,同时也更加喜欢线上购物,这些消费行为的变化,让食品饮料行业的供应链要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食品饮料行业的高速增长时代宣告落幕。
消费升级加速“供应链4.0”时代到来
苏旻进一步说到:“不难看出,受过去中国阶层消费阶级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预期仅仅停留在‘买得到’层面。经过十年快速发展,新中产阶级的家庭数目将占到40~50%左右,消费占比将占到60%以上,所以这类人群的消费习惯完全决定了整个未来市场消费的习惯,或是引领市场的消费习惯。较之价格,该类消费群体更多关注的是品牌,换而言之他们对品牌带来的体验、理念和质量更加看重,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比成本的忠诚度更高。通过刚做完的消费者调研显示,对于一些食品品牌来说,如牛奶、生鲜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也就是说价格已经不再是消费者是否进行购买的先决条件,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好的产品、好的品牌支付更高的费用、愿意付溢价买更好的产品,这就带动了新一轮的消费升级。”
苏旻的精彩分享,让记者意识到细分、转型、创新正驱动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并逐渐打开一个新的经济循环局面,无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种子即将破土而出,遇到春雨则会再次蓬勃生长,打开新一轮的上升空间,而这场春雨,就是一个可以将上下游各个环节打通的柔性智能供应链。
新常态下的食品饮料业何去何从
关于消费升级,除了消费习惯转移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还有消费者市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苏旻举了一个最为显而易见的例子,就食品饮料的消费者购买倾向来说,鲜榨果汁近年来上升20个点,而风靡一时的非健康食品如碳酸饮料、口香糖、冰激淋或者西式快餐肯德基等的消费意愿则下降20个点。“我们供应链在传递中不仅要把食品的安全或者食品的价格传递给顾客,更多的是能不能把食品的新鲜品质、口味等质量方面的内容传递给客户,消费者对品牌或者对健康生活有越来越大的注重度是市场新常态。同时,发展不平衡、渠道复杂(特别是电商渠道的快速发展)对于供应链的影响非常大,那么这样的新常态对我们供应链管理者有怎样的启示,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这都需要在对供应链进行客观且整体的分析上进行的。”
据了解,中国目前的供应链复杂程度远比国外的供应链要高得多,而通过“供应链4.0”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感知供应链条上所有的环节,并将其连接在一起、储存在一起,最后再统一进行分析,这就是“供应链4.0”的概念。
较之国外较为稳定的市场,与较为单一的渠道与结构。苏旻认为中国市场是“复杂且具不平衡性”的,中国的渠道也正处于转型与变化之中。“市场需要从1、2线城市向3、4线城市下沉,便造成了一个复杂度非常高的市场环境,同时竞争性更大一些,一些企业为了加强企业竞争力,开始纷纷自建冷链系统。而欧美市场的竞争则相对稳定了许多,在中国的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可以找到3~4家厂商,体量大、竞争激烈,而更为不利的是,中国食品饮料供应链较长,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这是极为不利的。”
细分、转型、创新正驱动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并逐渐打开一个新的经济循环局面,无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种子即将破土而出,遇到春雨则会再次蓬勃生长,打开新一轮的上升空间,而这场春雨,就是一个可以将上下游各个环节打通的柔性智能供应链。
为了帮助中国企业找到解决办法,麦肯锡从市场的发展趋势着手,苏旻与我们分享了以下几种办法。“首先要做改变,要从推动式的供应链模式向拉动式的供应链模式转变,具体来说便是终端拉动、订制细分。在过去的黄金十年中,中国市场都是以产定销,因此积累了海量的库存滞销,需要将原来推动的模式变为拉动的模式来改变现状。同时,要将原先的经销商主导模式进行转变。在新常态的发展模式下,想要渠道下沉,就要对不同的渠道结构、不同的消费对象进行分析,渠道不同、消费对象不同,对供应链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一刀切”式的供应链服务已被时代淘汰,具有差异化的供应链服务才能满足差异化渠道的各类要求。其次,供应链还需要做到柔性、敏捷、协同优化,如何让供应链的灵活度和速度得以体现?在黄金时代往往是通过批量生产,追求大批量的成本来导向;而现在则是品牌越做越多,渠道越分越细,大批量的生产已经不再符合新常态下时代发展的游戏规则。此时的供应链尽可能要做小批量、多订单、快转产、虽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成本负担,但是从速度和库存上都会带来更大的帮助。原来的供应链是生产、销售等,现在的供应链更多的是要将上下游环节进行打通,像神经中枢一样将每个环节都串在一起,需要具备柔性和敏捷度导向。”随后,苏旻向记者介绍了“供应链4.0”对食品企业供应链的帮助。(见表1)
盲目自建冷链=缺乏对“供应链4.0”的认识
谈及中国刮起的自建冷链热潮,苏旻认为这正是市场缺乏对智慧供应链缺乏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而产生的,虽然食品安全是一条底线,但自建冷链却不是对任何食品行业都提出要求,因此要分开来看待,要求实效的更多的是针对有食品新鲜度要求的食品,而冷链的成本必定是高出一般食品成本的,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一是将成本降下去,二是把价格提上来。“随着一些新的冷链技术不断被开发,对于冷链成本的控制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一个方面,因生鲜冷链的技术要求太高,这必定会提升商品本身的成本,而实际上需要冷链的并没这么多,在当前阶段不顾企业实际的发展需求便盲目自建冷链系统,无异于杀鸡用牛刀,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只有通过“供应链4.0”将所有的环节进行连接与分析之后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同时,低利用率也会造成设备投入的浪费。换个角度来想,若是将物流设施平台化、共享化,对于物流成本的控制无疑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规范质量标准来增效的做法等等。”
采访的最后,苏旻谈到“供应链4.0”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路上所起到的作用时表示,因中国市场刚刚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各个企业对于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还较为迷茫,因此盲目地选择冷链设备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同时还因中国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让食品饮料败在“最鲜”一公里,只有选择最适合的设备,和不断通过技术升级才能带来成本的下降,也只有智慧供应链,才能引领食品饮料业的未来。
食品饮料行业在中国火了近20年,这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所特有的市场环境。十六大以来庞大的消费者群体的崛起让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经历了黄金发展的十年,令其产生了质的飞跃。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速,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常态下的市场所产生的新要求,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势头也开始逐步放缓,于是传统的食品饮料行业纷纷开始寻找转型的方法,通过对国际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希望在供应链上寻求突破口,并认为智慧的供应链(即“供应链4.0”)最终将会引导食品饮料行业的未来。就食品饮料行业新常态客户的需求,以及在这个趋势下,对供应链管理有怎样的启示等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麦肯锡资深供应链专家苏旻。
高速增长时代落幕
面对食品饮料行业这样一个刚刚经历过黄金发展期,并已迈入平缓发展的需求市场,苏旻认为这个趋势虽然与整个GDP放缓环境密不可分,但同时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在黄金发展的十年内,整个行业不断上升的增长趋势,厂家只要生产就能卖得出去,通过各级分销商进行渠道下沉。随着国家经济的放缓,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影响到整个食品饮料行业,并让这个市场也开始放缓;同时,已经经过了10年高速发展的食品饮料业,让消费群体对产品本身的关注开始下降,并逐渐转移到服务上面,许多消费者都希望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这从某个侧面也可以显示出消费者追求更好服务的生活姿态;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在未来比重的不断加大,让这类消费群体较之产品价格,更加重视品牌和消费体验,同时也更加喜欢线上购物,这些消费行为的变化,让食品饮料行业的供应链要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食品饮料行业的高速增长时代宣告落幕。
消费升级加速“供应链4.0”时代到来
苏旻进一步说到:“不难看出,受过去中国阶层消费阶级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预期仅仅停留在‘买得到’层面。经过十年快速发展,新中产阶级的家庭数目将占到40~50%左右,消费占比将占到60%以上,所以这类人群的消费习惯完全决定了整个未来市场消费的习惯,或是引领市场的消费习惯。较之价格,该类消费群体更多关注的是品牌,换而言之他们对品牌带来的体验、理念和质量更加看重,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比成本的忠诚度更高。通过刚做完的消费者调研显示,对于一些食品品牌来说,如牛奶、生鲜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支付溢价,也就是说价格已经不再是消费者是否进行购买的先决条件,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好的产品、好的品牌支付更高的费用、愿意付溢价买更好的产品,这就带动了新一轮的消费升级。”
苏旻的精彩分享,让记者意识到细分、转型、创新正驱动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并逐渐打开一个新的经济循环局面,无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种子即将破土而出,遇到春雨则会再次蓬勃生长,打开新一轮的上升空间,而这场春雨,就是一个可以将上下游各个环节打通的柔性智能供应链。
新常态下的食品饮料业何去何从
关于消费升级,除了消费习惯转移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还有消费者市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苏旻举了一个最为显而易见的例子,就食品饮料的消费者购买倾向来说,鲜榨果汁近年来上升20个点,而风靡一时的非健康食品如碳酸饮料、口香糖、冰激淋或者西式快餐肯德基等的消费意愿则下降20个点。“我们供应链在传递中不仅要把食品的安全或者食品的价格传递给顾客,更多的是能不能把食品的新鲜品质、口味等质量方面的内容传递给客户,消费者对品牌或者对健康生活有越来越大的注重度是市场新常态。同时,发展不平衡、渠道复杂(特别是电商渠道的快速发展)对于供应链的影响非常大,那么这样的新常态对我们供应链管理者有怎样的启示,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这都需要在对供应链进行客观且整体的分析上进行的。”
据了解,中国目前的供应链复杂程度远比国外的供应链要高得多,而通过“供应链4.0”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感知供应链条上所有的环节,并将其连接在一起、储存在一起,最后再统一进行分析,这就是“供应链4.0”的概念。
较之国外较为稳定的市场,与较为单一的渠道与结构。苏旻认为中国市场是“复杂且具不平衡性”的,中国的渠道也正处于转型与变化之中。“市场需要从1、2线城市向3、4线城市下沉,便造成了一个复杂度非常高的市场环境,同时竞争性更大一些,一些企业为了加强企业竞争力,开始纷纷自建冷链系统。而欧美市场的竞争则相对稳定了许多,在中国的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可以找到3~4家厂商,体量大、竞争激烈,而更为不利的是,中国食品饮料供应链较长,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这是极为不利的。”
细分、转型、创新正驱动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并逐渐打开一个新的经济循环局面,无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种子即将破土而出,遇到春雨则会再次蓬勃生长,打开新一轮的上升空间,而这场春雨,就是一个可以将上下游各个环节打通的柔性智能供应链。
为了帮助中国企业找到解决办法,麦肯锡从市场的发展趋势着手,苏旻与我们分享了以下几种办法。“首先要做改变,要从推动式的供应链模式向拉动式的供应链模式转变,具体来说便是终端拉动、订制细分。在过去的黄金十年中,中国市场都是以产定销,因此积累了海量的库存滞销,需要将原来推动的模式变为拉动的模式来改变现状。同时,要将原先的经销商主导模式进行转变。在新常态的发展模式下,想要渠道下沉,就要对不同的渠道结构、不同的消费对象进行分析,渠道不同、消费对象不同,对供应链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一刀切”式的供应链服务已被时代淘汰,具有差异化的供应链服务才能满足差异化渠道的各类要求。其次,供应链还需要做到柔性、敏捷、协同优化,如何让供应链的灵活度和速度得以体现?在黄金时代往往是通过批量生产,追求大批量的成本来导向;而现在则是品牌越做越多,渠道越分越细,大批量的生产已经不再符合新常态下时代发展的游戏规则。此时的供应链尽可能要做小批量、多订单、快转产、虽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成本负担,但是从速度和库存上都会带来更大的帮助。原来的供应链是生产、销售等,现在的供应链更多的是要将上下游环节进行打通,像神经中枢一样将每个环节都串在一起,需要具备柔性和敏捷度导向。”随后,苏旻向记者介绍了“供应链4.0”对食品企业供应链的帮助。(见表1)
盲目自建冷链=缺乏对“供应链4.0”的认识
谈及中国刮起的自建冷链热潮,苏旻认为这正是市场缺乏对智慧供应链缺乏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而产生的,虽然食品安全是一条底线,但自建冷链却不是对任何食品行业都提出要求,因此要分开来看待,要求实效的更多的是针对有食品新鲜度要求的食品,而冷链的成本必定是高出一般食品成本的,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一是将成本降下去,二是把价格提上来。“随着一些新的冷链技术不断被开发,对于冷链成本的控制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一个方面,因生鲜冷链的技术要求太高,这必定会提升商品本身的成本,而实际上需要冷链的并没这么多,在当前阶段不顾企业实际的发展需求便盲目自建冷链系统,无异于杀鸡用牛刀,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只有通过“供应链4.0”将所有的环节进行连接与分析之后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同时,低利用率也会造成设备投入的浪费。换个角度来想,若是将物流设施平台化、共享化,对于物流成本的控制无疑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规范质量标准来增效的做法等等。”
采访的最后,苏旻谈到“供应链4.0”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路上所起到的作用时表示,因中国市场刚刚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各个企业对于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还较为迷茫,因此盲目地选择冷链设备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同时还因中国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让食品饮料败在“最鲜”一公里,只有选择最适合的设备,和不断通过技术升级才能带来成本的下降,也只有智慧供应链,才能引领食品饮料业的未来。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