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流,让地球上的小小“村落”紧密接轨,共同构建大贸易、大循环的世界物流经济格局。
国际物流开启蓬勃发展之路
2022年5月7日,一列进口肉类冷链班列到达阿拉山口。这批进口肉类搭乘中欧班列自莫斯科出发,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后将直运成都。这是中国首批通过中欧班列入境地进口肉类。
2022年7月,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为4E级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国际口岸,也是“世界第四座、亚洲第一座”专业货航机场枢纽。
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是国际物流增速发展的最佳写照。根据国铁统计数据,2022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万列、运送货物160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9%、10%。中老铁路运营一周年累计运送货物1,120万吨,跨境运输货值超130亿元人民币。根据海关统计,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人民币,2022年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
物流,一头连生产,一头接消费,在现代流通体系与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随着疫情渐渐褪去,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炉,一时“萎靡不振”的国际物流将继续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01政策推动行业繁荣
“十四五”规划也对国际物流做了重点着墨。规划提出,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这要求现代物流对内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对外妥善应对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加快国际物流网络化发展,强化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建设,巩固中国际铁路运输组织水平,并积极推进海外仓建设,完善全球物流服务网络,为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国际物流,一些企业开始纷纷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国际物流活动。随着世界贸易合作日益增多,物流的运输服务、商品在途管理服务、仓储服务、运输设备以及管理技术等,也越来越国际化、智能化。
一般而言,国际物流在展开跨地区活动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众多物流站点,这些站点互相连接构成完整的物流网络。若一个站点出现货物运输不及时或货物质量等问题,皆会影响最终结果。其中基础运输是关键因素之一,这包括火车、飞机、船舶等运输工具,也包括公路、铁路、航线等物流渠道。
逆势:国内航运韧性十足
“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对航运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22年波罗的海原油运价指数(BDTI)均值为1,390.5点,同比上涨115.8%,波罗的海成品油运价指数(BCTI)均值为1,230.6点,同比上涨131.4%,2022年油运市场不同船型收益均呈现不同程度上涨的态势,这为集装箱航运企业带来较大压力。
在此背景下,降低成本尤为重要。从船速的角度来看,航速越慢,燃油成本越少,利润就越大。数据显示,2023年初,集装箱船舶平均航速较2022年平均值下跌约3.5%,其中12000TEU-17000TEU的集装箱船,平均船速下跌幅度最大,达到7%。目前航运市场的运费降低至疫情前水平,船公司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马士基等公司预计2023年盈利将同比下滑7、8成。
而中国国内疫情控制得力,生产生活快速恢复,工业活动处于高速增长期,内贸集装箱运输市场总体保持强势水平,一直维持到2022年中期。作为全球航运的中心,中国航运承担了14.4%的内贸货运量、34.2%的内贸货运周转量以及约95%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其航运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仍处于增长期。
近日发布的《全球港口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全球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4%。其中,中国港口在全球排名靠前,相关数据继续保持领先。按照货物吞吐量来看,前20名中,中国港口占据16席,宁波港位居第一。按照2022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及增速来看,上海港占据首位。进入2023年,港口生产力再次提升。其中天津港一季度完成货物吞吐量1.14亿吨,同比增长4.71%;集装箱完成504.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9.09%,创出首季吞吐量历史新高。
需求方面,“减排”被航运视为重要问题。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减排初步战略,到2050年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将比2008年减少至少50%。显而易见,全球各地的政府、港口以及主要海事利益相关方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转型。受这一影响,船公司纷纷布局LNG船和甲醇燃料等新能源类的运输船舶,如达飞轮船在2022年转向甲醇燃料,成为继马士基航运之后第二家建造甲醇动力万箱船的公司。
随着中国进行产业升级后,大量的中低端产业将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转移,未来局部区域集装箱运输市场有望维持扩张态势。具体表现为RCEP签订生效后,中国与东盟、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贸易将再次加速。
多式联运稳步推进 潜力十足
在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将货物送达目的地,成为各界绕不开的问题。多式联运作为一种现代化运输组织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实现物流各环节无缝衔接。
为进一步提升多式联运运营效率,2022年国务院发布《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管理办法(暂行)》等政策性文件,以促进多式联运高效发展。
多式联运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指将公路、铁路、航运等运输方式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机结合,再通过协调、转换、衔接等方式形成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这种组织形式具有产业链条长、资源利用率高、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可以实现高效、优质的货物运输,也是制造商在激烈市场环境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多种交通形式的结合,可以将其划分为公铁联运、铁水联运、公海联运等。
其中,铁水联运是多式联运中的重要一种。不久前,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等联合印发《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聚焦优化多式联运结构。铁路和水路均有运量大、成本低等特点,二者结合可以进一步发挥铁路、水路运输的综合运输效率,推动运输高质量发展。
从近五年数据来看,铁路集装箱发送量快速增长,以中欧班列为例,2016~2021年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长到15,183列,年均增长55%,综合重箱率由77.2%提升至98.1%。但从铁路集装箱运量来看,铁水联运量占集装箱总吞吐量不到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相应比例(30%~40%)。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持续降低物流成本的环境下,“公转铁、公转水”成为中国运输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不过,中国当前发展多式联运缺乏系统性、均衡性,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铁路场站建设,集货能力,信息化、系统化运营,效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提升,带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我们还需思考:不同行业、不同货主企业之间怎么开展合作?货主企业如何与不同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货主企业、供应商又如何与当地政府合作?
以苏州为例,其正在全面发力布局多式联运,聚集当地大型货主企业以及物流供应商,一同参与确认最终需求,以此确保提供适配的产品及服务。某全球知名家具和家居零售品牌内部人士还认为,多式联运应成为一个社会化的公共平台,方能彰显价值。而不应过分依赖阶段性政策补贴谋求发展,这并非企业可持续发展之上策。
国际物流助力企业经济新发展
综上,多式联运可以更好地提高货物运输的质量和效率。中国多式联运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各有关部门和物流公司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其应用,使其能够更好地减少运输费用,从而提高其运行的效益,推动行业发展。
从企业角度而言,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对消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这意味着各个物流环节的节点需要越来越明确、便捷,跨国货运公司的业务量则陡然上升。许多运输公司进行深度整合,将经营范围扩展到制造环节,使各环节的联系更为紧密。例如,UPS承接了耐克的包装、运输、配送等业务,并专注于产品的开发,还为耐克公司提供财务和供应链设计等服务,成长为企业供应链解决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企业还应该全面了解国际物流发展趋势。通过扩大交通通道和运输范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再根据国际需求强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多个传送站和分散点,将物流运输业务进行分类与整合,以达到快捷高效。并在进行各地区进行分区经营时展开科学的运输计划,完善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此外,企业可以在国外设立分公司,建设属于自己的“门对门”的跨国运输网络,以便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满足用户需求。